[发明专利]一种尿素粉尘回收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7208.8 | 申请日: | 200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有贤;魏可染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C9/00 | 分类号: | C05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尿素 粉尘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尿素粉尘回收的方法,适用于尿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及尿素粉尘回收过程。
背景技术
尿素塔式造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粉尘,造粒塔产生的粉尘浓度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不仅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造成尿素产品的大量损失。在造粒塔生产尿素过程中,产生粉尘的原因主要有:化学反应过程;尿素蒸汽的浓缩凝结;喷头加工精度不高,尤其是喷孔不规则时喷射产生;喷头操作状态不正常产生;各种机械力破碎,如塔底刮粒机转动时的破碎、颗粒在冷却前后与塔壁或颗粒之间的碰撞;造粒不够级的尿素颗粒;气象条件等。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粉尘的产生量。在既能提高工艺生产的稳定性,又能减少尿素粉尘排放量的前提下,除努力改进造粒塔的设计和操作外,增加粉尘回收装置是解决尿素粉尘,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机械通风尿素造粒塔上回收粉尘的方法有干法和湿法。由于尿素具有易溶于水的性质,国内、外通常采用湿法回收。传统的湿法回收尿素粉尘装置有下列三种:(1)喷雾——过滤器(日本东洋工程公司专利),含尘空气先经过喷淋段将大颗粒洗下来,再经过滤将细微颗粒及水雾除掉。(2)三段水洗过滤除尘系统(美国NoyesData公司专利),能同时处理废气和废水。来自造粒塔的含尘空气由底部进入过滤塔,经过滤层过滤后排放。(3)液气喷射器系统,同时作为通风动力和洗涤除尘(意大利Snamprogetti公司专利)。
这几种湿法除尘的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阻力降较大,超过自然通风造粒塔的允许压力降,主要用于机械通风造粒塔。
b.通过外加机械能克服回收装置的阻力,所耗能量的价值往往与回收尿素的价值相当。
c.粉尘在塔内上升过程中与喷射的洗涤液接触,气、液不能充分接触,处理效率低。
d.设备体积大,使用成本高,结构较复杂,不利于维修。
经检索,中国专利CN 1609100A是对中国专利CN 1293187A发明专利的改进申请,公布一种改进的净化含尿素粉尘气体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尿素融熔物送往双转鼓流化床大颗粒尿素装置进行造粒,所产生的含尿素粉尘气体送入尾气洗涤塔洗涤净化后排放或送入造粒塔被逆向运动的尿素融熔物液滴吸收净化后排放。中国专利CN 1507936A,公开一种新型轴、径向净化含尿素粉尘气体设备,其特征是在塔体内部设置了过滤筛网,所述的过滤筛网为套筒式或折流板式过滤筛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塔式造粒尿素粉尘的回收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另辟蹊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利于维修、节约能源的尿素粉尘回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尿素粉尘回收的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1)、含尿素粉尘的尾气进入尿素粉尘回收器的过滤网过滤
尿素造粒塔生产尿素过程中排放含尿素粉尘浓度为100~400mg/m3、温度为70℃左右的尾气,尾气自塔顶排风管5通过粉尘入口a进入尿素粉尘回收器6,经过滤体b(多层过滤网结构)过滤,粒径较大的粉尘颗粒被拦截,粒径较小的颗粒吸附于网丝。滤后尾气从废气出口e排出。
尿素粉尘回收器6外壁材料应选取耐冲刷、耐腐蚀性的材料,如:不锈钢。过滤体b为多层过滤网重叠而成,过滤网外框选用不锈钢框架,过滤网需选取耐冲刷、耐腐蚀性的材料,如:聚丙烯纤维滤网等。过滤网的规格范围:丝径1.0~5.0mm,孔径3.0~10.0mm。
(2)、带压循环水定时喷淋过滤体,尿素水溶液返回尿素生产系统
在过滤尾气的同时,带压循环水自喷水口c定时喷淋过滤体b,过滤、吸附于过滤体b的尿素粉尘溶于水,形成的高浓度尿素水溶液由回收液出口d送回尿素生产系统。
本发明中回收器尺寸及过滤网规格应根据工艺条件计算确定。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排放废气中的粉尘浓度及收尘器压力降调整喷水量及喷水时间,以达到较理想的回收效果。
使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湿法及过滤工艺回收尿素粉尘,由于系统阻力较小,不需通过外加机械能即可运转,节能降耗、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易于维修、更换,处理成本较低,可用于机械通风塔及自然通风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72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菌导电复合面料及其加工工艺
- 下一篇:纳米胶体银水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