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工作压力的排气制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7249.7 | 申请日: | 2007-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1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瑞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瑞强 |
主分类号: | F02D9/08 | 分类号: | F02D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000山东省济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工作压力 排气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作压力稳定可调,制动平稳且制动反映灵敏的排气制动器。
技术背景
缓速器是车辆(特别是重型载重汽车和大型客车)的一种辅助制动装置,使用辅助制动装置可增强车辆的制动性能,不需使用或少使用主制动器(传统的摩擦制动器)就能将车辆控制在一定的安全速度范围内,预防车辆制动失灵,确保行车安全,特别是增强重载车辆下长坡时的安全性。同时使用缓速器可显著的减少主行车制动器(摩擦制动器)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主制动器制动毂和摩擦片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同时延长主制动器的维修周期,降低维修成本,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驾驶员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在国外,辅助制动装置作为与主制动系统相互独立的制动系统已得到充分的重视。例如,在德国道路交通法规中规定,客车总重在5.5t以上,载货汽车总重在9t以上必须加装持续制动装置。
目前比较常见的辅助制动装置有排气制动阀、电涡流缓速器、液力缓速器和发动机缓速器。其中排气制动器因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容易操作,安装方便,他作为一种辅助制动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使用的排气制动器存在以下缺点:
1、背压不稳定且不可调,因为发动机的转速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的,所以其背压也就不是确定的值,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其背压也越来越大,超过发动机许可的压力值就会对发动机本身造成危害。虽然可以通过增加卸压孔来限制其最大背压值,但同样不能解决背压值不稳定的问题,且增加了卸压孔后通常会降低其背压值(因为设计减压阀时要根据发动机的最高转速来设计,而通常发动机的转速都低于其最高转速),从而也就降低了整个排气制动器的性能。
2、由于增加了卸压孔,所以使排气制动器的灵敏度降低,因为排气制动器是靠发动机的背压来工作的,本来建立背压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增加了卸压孔后建立背压的时间就会更长,从而导致制动严重滞后,尤其是在走凹凸不平的坡时,可能要经常需要制动,且制动时间都特别短,由于制动严重滞后,所以往往使其丧失了制动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排气制动器存在的背压不稳定且不可调,制动严重滞后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压稳定可调,制动平稳且制动反映灵敏的排气制动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排气制动器,包括阀体、碟片、支撑杆、支撑套、控制杆、弹簧和调节螺钉,取消了卸压孔。支撑杆和支撑套用来固定碟片,控制杆用来控制废气通道的通与断,弹簧用来调节总成的工作背压的大小。
采用本发明结构的排气制动器能准确控制总成的背压大小,且反映灵敏,制动平稳可靠。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的排气制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2:现有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
图3:本发明排气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断开状态);
图4:本发明排气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开通状态);
图5:本发明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原理,说明本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以及与其他公开的发动机缓速器结构进行比较,先对图1进行分析。
图1所示结构为现有排气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支撑杆03把碟片02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箭头方向为废气的流动方向。11为碟片处于打开状态,12为碟片处于关闭状态。排气制动器工作时由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绕其轴心转动,使碟片由11位置转动到12位置,从而关闭排气管,随着废气的增多,腔21内的压力随之增大,从而阻碍发动机运转,进而实施制动,同时为了防止腔21内的压力过大损害发动机,在碟片02的适当位置增加一卸压孔04。需要解除制动时,由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由12位置转动到11位置,从而打开排气管,废气可由腔21流到腔22,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做功模式。
由图1可以看出,处于制动状态时腔21内的压力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腔21内的废气增多而逐步增大的,同时由于卸压孔04的存在,腔21内的压力不会瞬时增大的预定的数值。
图2是图一结构的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到排气制动器的制动力是随着转速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恒定的数值。一旦制动力超过发动机所许可的范围就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存的上述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1、要能准确控制发动机产生的背压,且此背压可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瑞强,未经李瑞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72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进气系统烃排放物的控制
- 下一篇:涡旋式流体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