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的方法及锚点管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7557.X | 申请日: | 200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5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会勇;胡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H04B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终端 接入 网络 方法 管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入网络的方法,特别是一种移动终端基于锚点记录信 息附着网络、切换网络以及更新网络路由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锚点管 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记录移动锚点的服务器设备;属于移动通信技术 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概念的出现,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以下简 称:Wi-Fi)和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以下简称WiMAX)等无线接入技术迅猛发展。相比之下宽 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以下简 称:WCDM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 Downlink Package Access, 以下简称:HSD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以下简称:HSUPA)虽然在支持移动性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它们的空中接口和网络结构过于复杂, 因此,在无线频谱利用率和传输时延等能力方面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以正 交频分多址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以 下简称:OFDMA)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逐渐成熟,接入速率提升到了100 兆位/秒(Mbit/s)的级别,相形之下只有2Mbit/s带宽的WCDMA的传输速 率、14.4Mbit/s带宽的HSDPA的峰值速率已经明显落后,并无法满足未来 发展的需求。为此,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合作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以下简称:3GPP)在2004年底经过认真的讨论决定 采用过去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 Generation,简称3G)或第四代移动 通信技术(4rd Generation,简称3G)发展的技术来使用3G频段,并制定 了长期演化计划(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
除了对无线接入网演进的研究,3GPP还要进行系统架构方面的演进工作, 并将其定义为演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架构(3GPP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简称SAE)。因此,整个计划按照结构划分也可以分为两个部 分:无线侧(一般指LTE)和网络侧(一般指SAE)。无线侧工作目标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频谱利用率,用户吞吐量,时延上的性能提高;无线网络 的简化;对基于分组业务的多媒体广播和多媒体服务(Multi broadcast and Multimedia service,简称:MBMS)、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以下 简称: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简称:IMS)提供有 效支持。网络侧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延,容量,吞吐量的性 能改进;核心网简化;基于IP业务和服务的优化;对非3GPP接入技术的支 持和切换的简化。
参见图1,其为一个SAE网络在漫游情形下的架构的实例。包括:演进的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 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简称:E-UTRAN);此外,SAE网络还支持多种非3GPP(non-3GPP)的无线接 入网,例如:Wimax、无线局域网(WLAN)等,这些接入网分为可信与非可信 两大类,分别通过“S2a”、“S2b”接口接入;此外,还有“S2c”接口支持 由终端发起的移动管理。SAE网络除了支持non-3GPP接入外,也支持non-3GPP 与3GPP间的移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75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