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操作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9765.3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太田能司;饭野启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23/00 | 分类号: | B60K23/00;B62K23/06;A01B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耕作机和两轮车的离合器工作的手握式操作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为了使耕作机的离合器工作而一起握住把手及操作杆时,防止手夹在把手的手握部和操作杆之间的操作杆装置通过日本特开平9-288524号公报已经公知了。
再有,从把手向外侧倾斜地进行安装的操作杆,通过日本特开平6-344957号公报已经公知。
在图8中,对在日本特开平9-288524号公报中公开的操作杆装置进行说明。
图8所示的操作杆201可操作地配置于把手202的手握部203的上方。操作杆201的按压操作部204沿手握部203的外周向下弯曲。该按压操作部204在位于其外侧的下边缘具有向外突出的防止夹入用的肋205。由该防止夹入用的肋205来防止夹入手。
但是,在握住操作杆201对按压操作部204向下方按压时,具有在上述下边缘处形成的防止夹入用的肋205造成不适的问题。
这里,虽然也可以构成为在手握部203的下方配置操作杆201的结构,但如果将操作杆201配置在下方,则在从下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握住操作杆201时,存在与普通男性的手的大小相比手较小的人难以操作且手易于疲劳的问题。
其次,在日本特开平6-344957号公报中公开的操作杆装置,在把手的左右两端所形成的各支撑托架上具备向外下方倾斜地设置的左右转向用的离合器杆。每个该离合器杆经由具有倾斜轴芯的支撑销而可摆动地支撑在上述托架上,从而实现了操作性的提高。
但是,日本特开平6-344957号公报中的操作杆装置,在握住左右转向用的离合器杆时,左右转向用的离合器杆在外侧向下方倾斜,所以存在使人感到手指不舒适而苦恼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操作性提高、手不易疲劳且手握时的触感良好的操作杆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杆装置,该操作杆装置具备:固定在把手上的托架;和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托架上的操作杆,上述操作杆具有与手的宽度相当的长度的操作部,该操作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相对于上述把手的手握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外侧偏移预定距离。
因此,不需要将手指从外侧转向内侧,即使是手小的人也可将手腕放置在标准位置处。其结果是,操作杆的操作性提高,手不易疲劳。
优选上述托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相对于上述手握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外侧偏移。因此,不需要将手腕从外侧转向内侧,且即使是手小的人也可将手腕放置在标准位置处。因而,操作杆的操作性提高。
优选上述操作部形成为截面U字形,并由底部、与底部的一侧相连的第一侧部和与底部的另一侧相连的第二侧部构成,上述第二侧部朝向上述机体的宽度方向内侧定位,第一侧部的第一圆弧和第二侧部的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不同。因此,可使从底部到第一及第二侧部的形状与握住时的手的形状一致,并可提高握住操作部时的触感。
优选上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一圆弧的曲率半径小。通过第二圆弧,第二侧部不会陷入手指中,从而不会产生不适。再有,通过第一圆弧,第一侧部不会陷入手掌中,从而不会产生不适。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握住手握部时的触感。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具备本发明的操作杆装置的步行式管理机之一的耕作机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2方向的视图。
图3是图1中3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沿图3中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沿图3中5-5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操作图3所示的操作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沿图6中7-7线的剖面图。
图8是第一现有操作杆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步行式管理机上设置的操作杆装置的改良,该步行式管理机包括例如耕作机、除草机、除雪机等,在图示的本实施例中,表示耕作机来作为步行式管理机的一个实例。
参照图1及图2,步行式耕作机10具备:在机体11的上部11a上装载的发动机12、在机体11的后部11b上设置的变速箱13、在变速箱13内设置的变速机构(未图示)、向该变速机构传递发动机12的驱动力的带传递机构15、在变速箱13的下端部13a上设置的旋转作业部16、在变速箱13的后端部设置的阻力棒17、在变速箱13的上端部设置的把手18以及在把手18上设置的操作杆装置19。
发动机12在发动机主体21的上部具备燃料箱22、空气清洁器23及排气消音器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97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