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乳化液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9782.7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水畑浩司;久保贵史;向井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花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3/03 | 分类号: | C08J3/03;C08L67/00;G03G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乳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子照片法、静电记录法、静电印刷法等中使用的 树脂乳化液和从该树脂乳化液得到的电子照片用调色剂及它们的制造 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片用调色剂的领域中,从追求高质量画面出发,希望开 发定影性优异的小粒径调色剂。调色剂的制造方法有熔融混炼粉碎法 和乳化凝聚法等的湿式制法,在这些方法中,使用例如以聚酯为主体 的粘合树脂,得到调色剂颗粒。
目前,作为在配制用作粘合树脂的被交联的聚酯时使用的交联成 分,可以使用偏苯三酸等3元以上的多元羧酸,作为这样的多元羧酸,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19204号公报中,记载有使用聚酯的调色剂,该 聚酯由选自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及其衍生物的芳香族二元羧酸成 分,选自偏苯三酸及其衍生物的芳香族三元羧酸成分,选自十二碳烯 琥珀酸、辛基琥珀酸及其酸酐的二元羧酸成分、和从由丙氧基化和/或 乙氧基化的醚化二酚成分构成的单体组合物生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乳化液,是在水系介质中,由碱性化合物中 和具有酸基的粘合树脂得到的树脂乳化液,上述具有酸基的粘合树脂 含有由包含1~15摩尔%的三元以上多元醇的原料单体得到的聚酯。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树脂乳化液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由碱性化合 物中和具有酸基的粘合树脂的工序,上述粘合树脂含有由包含1~15 摩尔%的三元以上多元醇的原料单体得到的聚酯。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子照片用调色剂,由将如上所述的树脂乳化 液中的树脂乳化颗粒凝聚、合并而得到。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子照片用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包括:
(I)在水系介质中,由碱性化合物中和粘合树脂,得到树脂乳 化物的工序,其中粘合树脂含有由包含1~15摩尔%的三元以上多元醇 的原料单体得到的聚酯,并且具有酸基;和(II)将上述所述的树脂 乳化液中的树脂乳化颗粒凝聚、合并的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如上所述的3元以上多元羧酸的偏苯三酸及其衍生物的交联 聚酯,很难由相转化乳化制作乳化液,例如,即使在可以乳化时,也 存在由碱引起树脂的水解的产生,观察到热特性的大幅度下降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使用交联聚酯的情况下也容易进行乳化, 几乎不产生树脂的水解,并且能够得到耐热保存性优异的调色剂的树 脂乳化液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树脂乳化液得到的耐热保存性优异的 电子照片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以下对本发明的树脂乳化液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具有酸基的粘合树脂]
具有酸基的粘合树脂(以下简称为“粘合树脂”),是在调色剂中 作为粘合树脂使用的树脂,可以在调色剂中使用的公知的树脂,例如 可以使用聚酯、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环氧树脂、聚碳酸酯、聚氨 酯等。其中,优选聚酯或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从着色剂分散性、 定影性和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聚酯。在粘合树脂中的聚酯含量优 选60重量%以上、更优选70重量%以上、更优选80重量%以上、更 加优选90重量%以上。在本发明中,上述树脂既可以单独作为粘合树 脂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在具有酸基的树脂含有聚酯的情况下,可以是结晶性聚酯和非晶 形聚酯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聚酯的原料单体,可以使用公知的2元以上的醇成分和2元 以上的羧酸、羧酸酐、羧酸酯等公知的羧酸成分。
具体的,作为醇成分,可以列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 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 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等的脂肪族二醇:以式(1)表示的双 酚A的烯化氧加合物等的芳香族二醇;甘油、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 烷、山梨糖醇等3元以上的多元醇等。这些醇成分,既可以单独使用1 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式中,RO是烯化氧,R是碳原子数2或3的亚烷基、x和y是表示 烯化氧的平均加成摩尔数的正数、x与y之和是1~16、优选是1~8、 更优选是1.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花王株式会社,未经花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97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