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品饮料包装容器的识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1224.4 | 申请日: | 200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9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冉伊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冉伊虹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G09F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62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品 饮料包装 容器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食品饮料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食品饮料容器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食品饮料行业中,小包装的食品饮料得到了很大发展,小包装食品 饮料具有卫生,方便,节约等优点,满足了人们不同需要,并且派生出各种各 样的软硬包装容器。在许多公共社交场所开启食用过程中,由于人员较多,并 且都食用相同品牌的食品饮料。往往因这些品牌、包装相同的食品饮料包装容 器,放置在一起无法区分所属,而造成大家彼此之间尴尬:一方面会因担心拿 错误食不卫生而丢弃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一旦误食他人食品饮料容易造成不卫 生现象,更有甚者,如果误食携带有传染性疾病人的食品饮料,更容易引起疾 病传染。由于出现上述难以区别食品饮料包装容器的问题的时间及场所具有随 意不确定性,很难通过食品饮料包装容器以外的方法解决。因此通常要求食品 饮料始终不能离开拥有者的视线或控制范围。否则,极有可能出现难以区别的 问题,造成许多不好的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食品饮料包装容器的区分识别方 法,以解决在众人场所食用小包装食品饮料的过程中,软、硬包装容器的区分 识别问题。
本发明包括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与其他相同的包装容器区分识别 开的可撕标识集。撕下可撕标识集便可以将其与其它相同的包装容器区分识别 开。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带有胶粘剂,在撕下可撕标记 集后可以将其贴在容器及包装材料的外表面上,以个性化的粘贴位置实现第二 重区分识别方法,以实现在较大范围内的区分识别。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包装在食品饮料容器的外表面 上。可撕标识集既可以单独包装在食品饮料容器的外表面上,又可以与食品饮 料原有商标标签外包装连为一体包装在容器外表面。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是可撕的汉语拼音字母标识。 人们可以通过将食品饮料包装容器上的可撕标识中选用的某个或某组拼音字母 撕下,作为特定区分标识。并且可以粘贴在食品饮料容器外表面的某个特定部 位,构成多重区分标识。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区分识别。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是可撕的外文字母标识。采用 外文字母或者外文单词的可撕标识,同样可以起到多重区分标识的作用。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是可撕的几何图形标识。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是可撕的图像标识。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是可撕的的阿拉伯数字标识。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改进,所述的可撕标识集可以放置在包装容器的内部。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案中,无论可撕标识集为哪一种具体的可撕标识,或者 采用上述具体标识的组合形式,其所起到的区分识别作用是相同的。
本发明的所述的可撕标识集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可撕的识别标识,也可以 是若干具体的可撕识别标识。
本发明中所指的食品饮料包装容器包括各种软、硬容器。
本发明所述的可撕标识集也可以直接粘贴在食品饮料容器的外表面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容易识别、饮食卫生、不会造成食品饮料的 浪费,有助于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染,以及实施操作容易等优点。采用本发明 技术方案可以在任意场合下将自己的食品饮料包装容器与其他相同品牌的食品 饮料包装容器区分识别开,继而保证所饮食过程的安全、卫生。此外,通过可 撕标识的所包含的各种可撕标识的组合设计、创意,使食品饮料包装容器的具 有趣味性。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采用可撕的汉语拼音字母标识区分识别食品饮料容器的原 理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可撕标识集3与商标包装标签2连为一体。包装在食品饮料容器1 的外表面,可撕标识集3的各可撕标识之间,可以是部分连接、部分断开形式, 以便于撕下。
为了扩大区分识别容器1的范围,以及避免撕下的可撕标识集3遭丢弃污 染环境,可撕标识集3的背面涂有胶粘剂,在撕下可撕标识3后可以将其粘贴 在包装容器1的某个部位,既可以通过撕下的可撕标识,以及将其粘贴的部位 双重处理,将其与其他相同品牌的食品饮料容器区分识别开,又不会造成环境 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冉伊虹,未经冉伊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12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