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段复合镐形采掘截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4790.0 | 申请日: | 200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7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乔非;沈大东;吴书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木斯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35/183 | 分类号: | E21C35/18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4007黑龙江省佳***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段 复合 采掘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镐形采掘截齿,专门用于采煤、采矿、隧道等掘进机械。
背景技术
镐形采掘截齿是采煤、采矿、隧道等掘进机械的常用易耗配件,截齿由齿体和硬质合金刀头组成并通过钎焊联接。齿体首先要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同时齿体头部又要有较高的硬度和抗磨性。实际工作中硬质合金刀头和支撑硬质合金刀头的齿体部分都会产生磨损,由金属材料学可知,对于同一种金属材料,硬度和冲击韧性二者呈负相关规律,通常在保证齿体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情况下,齿体硬度一般为HRC45左右,而硬质合金刀头硬度一般为HRC70以上,由于二者的硬度和耐磨性有着巨大差异,使得实际使用中硬质合金刀头只产生较少磨损而支撑硬质合金刀头的齿体部分却产生了大量磨损使其支承强度急剧下降导致硬质合金刀头脱落。为了克服现有截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截齿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截齿由硬质合金刀头,硬质合金刀头支承座,齿体三种不同材料组成。在截齿上部设置一个具有高硬度和高抗磨性金属材料制成的硬质合金支承座,硬质合金支承座上部为圆拄体或圆锥台体,锥角为0度至20度,下部为小于上部圆拄体或圆锥台体粗端直径的圆柱体并在其交接处和圆柱体端面处采用圆角过渡,下部圆柱体设置一个环形沟槽。伞状硬质合金刀头或普通硬质合金刀头与硬质合金支承座采用包铸或钎焊方法连接。齿体为低合金钢材料,齿体与硬质合金支承座采用包铸或焊接方法或包铸加焊接方法联接。实现本发明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一步;选择获得硬质合金支承座的方法,一是选择合金钢型材,二是选择铸造,三是选择铸造的同时包铸伞状硬质合金刀头或普通硬质合金刀头,第二步;粗加工硬质合金支承座,第三步;铸造齿体并包铸硬质合金支承座,第四步;机械加工焊接坡口并焊接硬质合金支承座,第五步;根据获得硬质合金支承座的不同方法选择精加工硬质合金安装孔,钎焊硬质合金,或齿体整体精加工,最后进行热处理。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截齿由硬质合金刀头,硬质合金刀头支承座,齿体三种不同材料组成,硬质合金刀头支承座由具有高硬度和高抗磨性金属材料制造,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磨性,齿体由低合金钢材料制造,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充分满足了截齿各个部位不同性能的要求,提高截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生产工艺和方法流程图
图中:1 齿体 2 硬质合金支承座 3 环形沟槽 4 伞状硬质合金刀头 5 普通硬质合金刀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在截齿上端部设置一个具有高硬度和高抗磨性金属材料制成的硬质合金支承座2,硬质合金支承座2上部为圆拄体或圆锥台体,锥角为0度至20度,硬质合金支承座下部为小于上部圆拄体或圆锥台体大头直径的圆柱体并在其交接处和圆柱体端面处采用圆角过渡,下部圆柱体中间部位设置一个环形沟槽3。伞状硬质合金刀头4或普通硬质合金刀头5与硬质合金支承座2采用包铸或钎焊方法连接,齿体1与硬质合金支承座2采用包铸或焊接方法或包铸加焊接方法联接。图2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图给出实现本发明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一步;选择获得硬质合金支承座的方法,一是选择合金钢型材,二是选择铸造,三是选择铸造的同时包铸伞状硬质合金刀头或普通硬质合金刀头,第二步;粗加工硬质合金支承座,第三步;铸造齿体并包铸硬质合金支承座,第四步;机械加工焊接坡口并焊接硬质合金支承座,第五步;根据获得硬质合金支承座的不同方法选择精加工硬质合金安装孔,钎焊硬质合金,或齿体整体精加工,最后进行热处理。
实施例
工作中硬质合金刀头4或5切削下来的岩石屑或煤屑沿硬质合金支承座2呈高度挤压状态流出,由于硬质合金支承座2具有高硬度和高抗磨性因而不会产生快速磨损,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对硬质合金刀头4或5的支撑强度,提高截齿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木斯大学,未经佳木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47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