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44813.8 申请日: 2007-12-13
公开(公告)号: CN101186877A 公开(公告)日: 2008-05-28
发明(设计)人: 马放;郭静波;赵立军;邱珊;徐善文;崔迪 申请(专利权)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00 分类号: C12N1/00;C02F3/34
代理公司: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单军
地址: 150001黑龙江*** 国省代码: 黑龙江;2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石化 废水 生物 处理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生物处理剂。

背景技术

石化废水中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如石油烃类、苯胺类、硝基苯类、有机氮类、挥发酚等对废水处理生化系统中的微生物有较强的毒性或抑制性,限制了微生物的活性,活性污泥的吸附性能、沉降性能大幅降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系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出水水质差、石化废水系统运行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冬季低水温情况下,所以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很难适应现阶段石化废水的水质特点。

目前由于长期环保投入不足和技术上的缺陷导致石油化工企业排放的处理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石化污染物(如石油烃类、苯胺类、硝基苯类、有机氮类、挥发酚等),对排放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急需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石化废水的处理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石化废水对废水处理生化系统中的微生物有较强的毒性或抑制性,限制了微生物的活性,活性污泥的吸附性能和沉降性能大幅降低,出水水质差、石化废水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由石油烃降解菌、脱酚菌、苯胺降解菌、硝化菌和絮凝菌按3∶1∶1∶2∶2的体积比混合组成;且石油烃降解菌、脱酚菌、苯胺降解菌、硝化菌和絮凝菌均从石化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

本发明石油烃降解菌、脱酚菌、苯胺降解菌、硝化菌和絮凝菌菌液的浓度均为1010~1012cfu/mL。

本发明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中所使用的菌株均来自于石化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所以石化废水对其无毒性和抑制性,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中微生物活性提高,菌种间具有协同作用,其除污效果高于单一菌种;而且耐低温,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可处理温度为10~15℃的石化废水。

本发明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经待处理石化废水驯化后采用多点式一次性连续投加,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的投加量为整个生化池池容的1.2~1.5%,其活性污泥的吸附性能和沉降性能分别比原处理方法提高20%和24%以上;石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减少50%以上,废水中石油烃降解率高于90%,脱酚率高于94%,苯胺降解率达100%,总氮去除率高于88%,絮凝率高于85%,出水的COD值及NH4+-N浓度均有明显的降低,保证了出水水质,并且系统运行稳定性显著提高。

本发明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增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因而提高了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对水质、水量的波动的自我调节能力,使投加了本发明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的水处理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显著增强,系统稳定性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由石油烃降解菌、脱酚菌、苯胺降解菌、硝化菌和絮凝菌按3∶1∶1∶2∶2的体积比混合组成;且石油烃降解菌、脱酚菌、苯胺降解菌、硝化菌和絮凝菌均从石化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

本实施方式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中的菌种经纯化后富集,再放入30℃、100r/min、通气量为60m3/h的条件下扩大培养,扩大培养时间为24~48h;每千克培养液由20g糖蜜、10g玉米淀粉、2g鱼粉、8g尿素、2g(NH4)2SO4和2.5gNaCl制成,并用片碱调节pH值至7.2。

本实施方式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适应性强,投加运行72h,即可稳定出水水质;同时多次冲击负荷实验结果表明本实施方式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在保持基本原有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在3天内迅速恢复正常,远远短于现有石化废水生物水处理系统(需7~8天的恢复周期)。另外,使用本实施方式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其活性污泥工艺剩余污泥产量比现有石化废水工艺减少约30%;将本实施方式石化废水生物处理剂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结合,其剩余污泥产量仅为普通活性污泥工艺的1/15~1/20,且工艺无需污泥回流,每年将为污水厂节约至少1000万的能源消耗费用及污泥处置费用。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石油烃降解菌、脱酚菌、苯胺降解菌、硝化菌和絮凝菌的浓度均为1010~1012cfu/mL。其它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48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