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尔夫杆头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5828.6 | 申请日: | 200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6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晴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晴祺 |
主分类号: | A63B53/04 | 分类号: | A63B5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燕秋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尔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和高尔夫杆头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用软质金属成型本体,另以硬质金属一体成型击球面部及底部的高尔夫杆头。
背景技术
习知以软质金属(例如软铁)成型的高尔夫杆头具有颈部容易调整角度及控球佳的优点,其缺点在于面部线沟容易因强力击球而受损,底部容易与地面摩擦而受损。强化面部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例如以较硬的材质成型打击面板并固定在打击面上,但此举有损控球性,改善此缺点的方式是成型杯状(cup)击球面,利用杯状击球面有较好挠曲弹性的优点来增进其控球性。改进底部耐磨性可选用较硬的材质制成底板,但习知杆头的击球面板与底板通常都是分别设置,因此软质金属杆头本体的前端底缘都缺少保护,还是容易受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其同时具有软质金属本体及硬质金属击球面板底部的双重优良特性,同时杆头击球面与底部一体成型,使杆头前端底缘能获得良好保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高尔夫杆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以金属制成,具有一身部及一颈部;一击球构件,以比所述本体的材质硬的金属制成,具有一面板部及一底部,自所述面板部底端往后延伸一体成型,所述击球构件以其周缘与所述本体的身部固接,所述面板部的背面及底部的顶面靠近面板部位置均呈悬空状,且所述底部尾端与所述身部的接合位置超过所述杆头底部中线位置而偏向后侧。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击球构件以硬度在30至45的金属材料制成。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击球构件的面板部厚度在1.8至3.5mm之间,底部厚度在1.0至2.5mm之间。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本体的身部具有一上框部及一下框部,所述击球构件以其面板部上端缘与所述上框部固接,并以其底部尾端缘与所述下框部固接,所述本体身部的下框部上方还往所述面板部方向延伸出一配重部,所述配重部与所述面板部之间以及与所述底部之间均保持有间距。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本体配重部的底面靠近下框部位置设有若干凸肋,所述击球构件的底部尾端顶面与各所述凸肋贴接。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本体的身部具有一趾部及一跟部,与上、下二所述框部共同形成一环框形。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本体的环框形身部中间设有一背部件,封闭住所述身部中间的穿孔。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背部件采用塑料或纤维补强树脂制成。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击球构件的面板部顶端往后延伸一顶部,并以所述顶部与所述本体身部的顶端固接。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击球构件的面板部顶端往后延伸一顶部,并自所述顶部末端往下延伸一端部,并以所述端部与所述本体身部的顶端固接。
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高尔夫杆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以硬度在30以下的软质金属材料制造一体成型,具有一身部及一颈部;一击球构件,以硬度在30以上的硬质金属材料制造一体成型,具有一面板部及一底部,自所述面板部顶端往后延伸一顶部;其中:所述本体的身部具有一上框部、一下框部、一趾部及一跟部;所述击球构件以其顶部末端与所述本体身部的上框部固接,所述击球构件以其底部尾端与所述本体身部的下框部固接:且所述底部与所述下框部的接合位置超过所述杆头底部中线位置而偏向后侧;所述本体身部的下框部上方还往所述面板部方向延伸出一配重部,所述配重部与所述面板部以及所述底部之间都保持有间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由于本体与击球构件采用不同硬度的金属材料制成,使其可同时具有软质金属本体及硬质金属击球面板底部的双重优良特性,既使击球构件的面板部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及挠曲弹性,又使其底部具有耐磨性,总体上使击球面具有较好的控球性。同时由于杆头击球面与底部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解决了金属杆头本体的前端底缘缺少保护的缺陷,使杆头前端底缘能获得良好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是沿图1中3-3剖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9是沿图5中9-9剖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特点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晴祺,未经陈晴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58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