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45957.5 | 申请日: | 200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8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朴胜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11/13 | 分类号: | B60C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守期;杨勇 |
地址: | 韩国首尔市***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轮胎,特别涉及为了防止卡车、重载用轮胎的异常磨损的去耦槽的改进。
背景技术
用于卡车、公共汽车的重载用轮胎通常具有径向结构,该结构有一个钢材料的胎体帘布层和3-4个皮带层,虽因产品而异,但在轮胎的前进方向上以圆周方向配置有大概3-5个肋条(Rib)。这种形状的轮胎具有出色的直线前进行驶性能,并有利于车辆的转向作用,而且与块状或突块(Lug)形模式(pattern)相比,乘车感更良好,并具有低噪音及排水性能优越的特征。
主要运行长距离的卡车和公共汽车用轮胎,存在发生由频繁的转向作用引起的横向滑动、以及根据行驶条件或轮胎的使用条件而发生异常磨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由于在轮胎与地面接触时与地面产生的压力差和滑动,存在轮胎的胎面(tread)部分的特定部位的磨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的倾向,特别是这种异常磨损现象在胎面的两侧末端部分频繁地发生。
为了防止这种胎面两侧末端的异常磨损,如在美国专利第4,262,722号等中公开,采用了通过从胎面的两侧末端隔开一定距离设置宽度较窄的沟槽来解决此问题的技术。通过应用配置在胎面的两侧末端的去耦槽(Decoupling Groove),减少胎面两侧末端的主胎面的边缘部的滑动量,并减少主肋条在胎面末端的移动,由此引导胎面与地面稳定地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异常磨损的发生。
但是为了防止这种胎面两侧末端的异常磨损,在从胎面的两侧末端隔开一定距离设置的较窄宽度的去耦槽的轮胎,有时候发生以下问题:由于宽度窄的去耦槽内的夹石(Stone Biting),去耦槽龟裂;或者更严重时,沟槽的下端部龟裂,其裂口变大而损伤波及到皮带。
作为解决这种夹石现象的技术,公开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如美国专利第5,660,652号或美国专利公开第20050006016号等,通过稍微降低附加肋条的高度来减小夹石的可能性;或者如美国专利第5,522,442号、美国专利第4,995,437号等,将去耦槽的位置向侧面等位置调节。但是,这种技术存在不能充分满足期待值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轮胎,该轮胎将形成去耦槽的附加肋条形成为内侧具有突出部的钩形,并使上述附加肋条所形成的去耦槽的入口宽度窄、去耦槽的底部宽,从而不仅防止胎面两末端的异常磨损现象,还能够抑制小石头和异物质被夹在去耦槽间的现象,由此预防去耦槽龟裂等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用轮胎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由胎面和侧壁以及胎圈构成的车辆用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在胎面的两侧末端设置具有比主肋条的高度(H)更低的高度(h)的附加肋条4,而上述附加肋条4形成为在内侧具有突出部41的钩形,而且上述附加肋条4与相邻接的块形成的去耦槽5的入口宽度(s)窄、上述去耦槽5的底部51宽。
优选地,使上述附加肋条4的高度(h)为上述主肋条高度(H)的20%-50%,尤其是38%。优选地,使上述去耦槽5的底部51形成为其垂直截面形状的曲率半径为R1.5的圆形,这种形状使应力分散,从而可以防止龟裂现象。为了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优选地,上述去耦槽5离胎面的总深度(D)为上述主肋条高度(H)的100-110%。
而且,如上述附加肋条4的外侧所示,优选地,形成由分别具有不同曲率的三个曲面部(61,62,63)构成的多边形部(6),由此使上述附加肋条4上的应力分散,从而提高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不仅通过去耦槽的缓冲作用,防止胎面两侧末端的异常磨损现象,还能够抑制小石头和异物质被夹在去耦槽间的现象,从而具有预防去耦槽龟裂等损伤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轮胎株式会社,未经韩国轮胎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59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