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固网电话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46091.X | 申请日: | 200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6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罗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253 | 分类号: | H04M1/253;H04M7/00;H04M1/7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湖***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固网 电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一固网电话线路之虚拟可携化有关,特别是关于一 种扩充以往传统普通的电话服务之方法,藉由电话转接器与软件 式网络电话(software phone,简称SoftPhone)终端之整合,使 其能够透过因特网提供电话用户新的通信服务。
背景技术
传送电话呼叫之通信服务已整合到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我们 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电话(telephony)起源于公元1876年,当时 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随 着系统中呼叫站或电话线(即电话机)数目之成长,与电话机互连 之布线系统变得非常地复杂且难以处理。每条电话线的终点都是 在区域交换中心(local switching system,即一般称为电话总 局)。电话总局会将每条其服务之电话线连接到其相对应之电话 线以完成电话呼叫的动作。假使电话呼叫的两端都是由同一个电 话总局管理,其中的连结就可由同一电话总局来完成,而不需要 追溯其它电信线路。如果该电话呼叫需要连接到由远程电信总局 所服务之电话线路
电话机之发明促进了通信的速度与效率;电话机广泛的使用 缩小了国家与区域之间的通信缺口。然而,电话系统之运作包含: 将电话信号经由一交换信号用的固网(fixed line)传送到一控制 室(或是电话总局),再藉由该固网传输信号,每条固网都有它预 订的号码以供鉴别。因此,要拨打或应答电话的使用者都必须在 固网上答复以与其它人通信。
如以上所提,行动电话可以解决使用者使用固网与他人通话 会遭遇到的问题。行动电话可让使用者不需透过固网,在任何地 方都可自由地拨打或接听。然而,使用者得忍受行动电话高额的 通话费。当通话的时间越长,使用者要付的费用也就越高。特别 是在行动通信国际漫游(transnational roaming)方面,使用者 虽然享有通话便利的好处,但也要付出高额的通话费。
吾人已知现今的网络语音技术已臻发展成熟;它满足了固网 电话提供的优良语音质量,而且使用网络电话呼叫几乎是免费 的。因此使得VoIP(Voice over IP,IP网络语音传递技术)被 广泛地使用。尽管VoIP为使用者带来许多好处,但由于各VoIP 系统缺乏一统一的标准规格,使得不同的VoIP系统间无法互相 连接与通话,因而限制了VoIP通信的使用性。
如上面所提,现今的电话系统有三个缺点:一.高额的通话 费;二.使用的电话号码太多,如住所电话、行动电话、公司电 话、网络电话等;三.缺少让不同平台互通的标准。因此,本发 明提供了一种方法与系统,可让使用者自由地拨打电话并享有低 通话费率与单一电话号码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双向流程,能够藉由因特网提供通话服务到固 网。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来扩充以往传统一般电话服务,能够藉 由因特网提供通信服务,包含下列三种方式:
一.从固网来电到电话软件
首先,固网固网线路来电时会带有一振铃信号;之后由一转 接器(adapter)接收此信号;2.该转接器再将振铃信号传送到两 装置:一为传送到连接着该转接器之电话;另一为透过因特网送 到一中央管理系统,之后再将该通话要求送到一软件电话端;3. 由转接器接收来自于电话机或软件电话端含有应答信号(answer signal)的响应;4.转接器将通话呼叫传送到响应终端(response terminal);最后,藉由因特网连结固网线路的来电与远程回应 终端之间对话。
传送振铃信号到一连接着转接器的电话机与藉因特网传送到 一远程的软件网络电话之步骤是同步达成的。当电话或软件电话 其中之一接收到转接器发出的应答信号,则另一装置就会停止振 铃信号。
此软件电话可以内嵌在可携装置中,其中该可携装置包含一 个人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行动电话。
二.从软件电话到特定的固网线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罗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普罗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60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