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强生命活力增强体质的新功能中药组合物“护生”颗粒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6702.0 | 申请日: | 200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6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辉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辉瑞 |
主分类号: | A61K36/898 | 分类号: | A61K36/898;A61K36/8969;A61K9/16;A61P37/04;A61K35/32;A61K35/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3200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强 生命 活力 体质 新功能 中药 组合 护生 颗粒 | ||
1.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中的“组合药”复方中药发明专利。这是第一次以 口服专门用来调理身体,增强生命活力,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产品配方形式出现的发 明专利,与以前的补益中药和保健食品不同的是,产品的功能就是增强生命活力增 强体质。而且应用范围更广。
2.背景技术
从古到今中医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为一特有人群,即是为患有疾病的人服务使 用的。做药都是为了治病,治病的药当然不能随便吃了。所以有一些名家说:“是药 三分毒”。从以上这个方面来说,确实也是正确的。药是给病人吃的,各处方有各自 对不同病的针对方向。各种古籍中的中医药处方是为各种不同的病人而发明和总结 积累的,是经验的结晶。这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历史的沉淀 和积累。翻开浩瀚的古籍,滋补人的身体的补益剂也有很多,但他们最初发明时都 是为了弥补病人身体的某一方面的缺陷(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叫做“虚损”)而在特定事 物或特定环境下发明出来的。病人有什么是虚,就相应的补什么。又医学实践中一 般古人用得最多的是在施药处方中加两方面的药,有攻病的药,又有滋补的药,同 时“又补又攻”或“补少攻多”等类似手段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即攻病的同时怕病 人受不了兼补一下而已。沿用至今,今天的中医药专业人员治病时仍然是采用这种 方法。
此发明增强生命活力,增强体质的新功能中药组合物“护生”颗粒是一种全新 的滋补中药组合物的类型。
中药对于补益剂的定义阐述是:补益剂是利用药物滋补强壮作用,以提高抗病 能力,促进机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方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不足,阴阳虚 损的病证根据补益剂的临床适应,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气血两补药,补阴药, 补阳药。1980年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品种,是阴阳双补药。虽然从理论上人们也探 索了想进行阴阳双补,但从我们能看到的资料和市场上的产品而言,这个阴阳双补 实际上仅仅是一句空话,因为经过分析和实物验证,它总是不是偏阴就是偏阳,药 性不是偏热就是偏凉。而且从现有的产品来说,所谓阴阳双补实际上也就是补阳, 壮阳,专为治疗阳痿和性机能衰退而制作的。故而从用词上来说不恰当。从先人把 补益药分成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可知,他们当时也没有去找或者说没有找到 一种总合全部功能的滋补中药组合物。
这些与我的专门为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生命活力的中药 组合物滋补药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
从国家卫生部到国家药监局审批的保健食品中,更没有这种品种。国家所批的 近万个保健食品,它们局限于规定的27种功能之内,增强生命活力和增强体质,这 个问题根本还没有这么全面的同时触及到。国家规定27种保健食品的申报功能为:
(1)增强免疫力功能(2)辅助降血脂功能*(3)辅助降血糖功能*(4)抗氧化功能 *(5)辅助改善记忆功能*(6)缓解视疲劳功能*(7)促进排铅功能*(8)清咽功能*(9)辅 助降血压功能*(10)改善睡眠功能(11)促进泌乳功能*(12)缓解体力疲劳功能(13)提 高缺氧耐受力功能(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15)减肥功能*(16)改善生长发 育功能*(17)增加骨密度功能(18)改善营养性贫血功能*(19)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 保护功能(20)祛痤疮功能*(21)祛黄褐斑功能*(22)改善皮肤水分功能*(23)改善皮肤 油份功能*(24)调节肠道菌群功能*(25)促进消化功能*(26)通便功能*(27)对胃粘膜 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当然在市场上去找,也是根本找不到符合专门为调理身体,增强生命活力,增强体质的新功能中药组合物“护生”颗粒或有类似新功能的滋补中成药产品或保健 食品产品。
参考文献:
1.全国各个中医药大学或中医学院使用的《中医方剂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辉瑞,未经陈辉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67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