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层数据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47959.8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8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苟伟;史凡;王文焕;孙云锋;韩小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3M1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志勇;颜涛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层 数据传输 方法 | ||
1.一种分层数据发送方法,基于信道编码技术、分层、调制技术、多天线技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分层,把对接收端译码起到作用的关键比特分到第一层,其它的比特分到第二层;
(2)对分层后的两层数据进行调制,并对调制后的第一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先发送,再根据接收端接收到的译码信息选择是否将调制后的第二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发送;
其中,所述根据接收端接收到的译码信息选择是否将调制后的第二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发送具体为:先对所述第一层数据先进行译码,如果正确了,就不用发送所述第二层数据,如果不正确则发送所述第二层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进一步包括:所述关键比特,包括:对Turbo码的关键比特是系统比特或是系统比特和部分校验比特;对LDPC码的关键比特为编码时的稀疏矩阵中校验节点次数高的比特,其中,所述校验节点次数为至少3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分层是对编码后的数据的系统比特和校验比特进行分层,分层方式为对编码后的数据中的所有系统比特作为第一层,把所有校验比特作为第二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分层是对编码后的数据的系统比特和校验比特进行分层,分层方式为对编码后的数据中的所有系统比特和部分校验比特作为第一层,把剩余所有校验比特作为第二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对分层后的两层数据进行调制,包括:对分层后的两层数据进行独立调制,或者对分层后的两层数据进行混合调制;
所述调制的原则是使调制后的第一层数据能够在接收端更可靠的正确接收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调制后的第一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先发送,发送方式为分集方式;步骤(2)中所述调制后的第二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发送,发送方式为复用方式。
7.一种分层数据接收方法,基于信道译码技术、检测、解调技术、多天线技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该方法包括:进行信道估计、检测、解调、多天线处理,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还包括以下信道译码步骤:
(1)对接收到的包含对接收端译码起到作用的关键比特的第一层数据进行译码,并对该译码进行判断如果不正确则指示发送端发送包含其他比特的第二层数据,并接收所述第二层数据;如果对该译码进行判断正确则不指示发送端发送第二层数据;
(2)对接收到的数据结合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合并技术进行信道译码。
8.一种分层数据发送方法,基于信道编码技术、分层、调制技术、多天线技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分层,把对接收端译码起到作用的关键比特分到第一层,其它的比特分到第二层;
(2)对分层后的两层数据进行调制,并对调制后的第一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先发送,再将调制后的第二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后发送;
所述调制的原则是使调制后的第一层数据能够在接收端更可靠的正确接收到;
步骤(2)中所述调制后的第一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先发送,发送方式为分集方式;步骤(2)中所述调制后的第二层数据在多天线时后发送,发送方式为复用方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进一步包括:所述关键比特,包括:对Turbo码的关键比特是系统比特或是系统比特和部分校验比特;对LDPC码的关键比特为编码时的稀疏矩阵中校验节点次 数高的比特,其中,所述校验节点次数为至少3次。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分层是对编码后的数据的系统比特和校验比特进行分层,分层方式为对编码后的数据中的所有系统比特作为第一层,把所有校验校验比特作为第二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795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