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及其控制和转发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9811.8 | 申请日: | 2004-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6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董伟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12/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协议 标签 交换 虚拟 专用网 及其 控制 转发 方法 | ||
本申请是是申请日为2004年7月13日、申请号为20041007170.0、发明名称为: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及其控制和转发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组网技术。
背景技术
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ing,简称“VPN”)是指在公共网络中建立专用网络,数据通过安全的“加密通道”在公共网络中传播。企业只需要租用本地的数据专线,连接上本地的Internet(因特网),各地的机构就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Internet的拨号接入设备,让自己的用户拨号到Internet上,就可以连接进入企业网中。使用VPN有节省成本、提供远程访问、扩展性强、便于管理和实现全面控制等优点。
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简称“MPLS”)是由思科公司(CISCO)的标记交换(Tag Switching)演变而来的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的标准协议。MPLS是基于标签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路由选择方法,它属于第三层交换技术,引入了基于标签的机制,把选路和转发分开,由标签来规定一个分组通过网络的路由,数据传输通过标签交换路径(LabelSwitch Path,简称“LSP”)完成,它将原本在IP网络的第三层的包交换转换成第二层的交换。
图1示出了MPLS网络结构。MPLS网络101由核心部分的标签交换路径器104(Label Switch Router,简称“LSR”)、边缘部分的标签边缘路由器103(Label Edge Router,简称“LER”)组成。其中LER103用于分析IP包头,执行第三层网络功能,决定相应的传送级别和标签交换路径(LabelSwitch Path,简称“LSP”),它与外部网络102相连接的,从外部网络102接收外部分组交换数据包105;LSR 104用于建立LSP,执行标签交换机制和服务质量保证(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转发MPLS网络101内部的分组数据包106,它由控制单元和交换单元组成,它处在网络内部,与LER103和其他LSR104相连。
MPLS的标签交换的工作流程如下:最初由标签分发协议(LabelDistribution Protocol,简称“LDP”)和传统路由协议,比如开发最短路优先协议(Open Shortest Path First,简称“OSPF”)等,在LSR中建立路由表和标签映射表;在网络运行中,首先在MPLS核心网入口处的LER接收外部网络的IP包,完成第三层网络功能,并给IP包加上标签;接着该数据包在LSP中传输,此时LSR不再对分组进行第三层处理,只是根据分组上的标签通过交换单元进行转发,最终达到网络另一端即出口处的LER;最后在MPLS出口处的LER将分组中的标签去掉后按照相应外部网络协议继续进行转发。
由于MPLS技术隔绝了标签分发机制与数据流的关系,因此,它的实现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可支持多种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技术。目前实现了在帧中继(Frame Relay,简称“FR”)、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 Mode,简称“ATM”)和点到点协议(Point-to-Point Protocol,简称“PPP”)链路以及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简称“IEEE”)802.3协议的局域网上使用MPLS的业务。采用MPLS网络进行IP业务转发,可以简化层与层之间的路由转发过程,加快MPLS交换速度,提高网络效率,同时能满足不同等级业务的传送,所以说MPLS既有交换机的高速度与流量控制能力,又具备了路由器灵活的功能和服务质量保证机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98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