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泥熟料冷却机用连续自动气流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0679.2 | 申请日: | 2007-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5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奥立沃·彦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阳水泥装备(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7/47 | 分类号: | C04B7/47;F16K1/00;F16K24/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蕴华 |
地址: | 300400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 熟料 冷却 连续 自动 气流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泥行业中水泥熟料冷却机中的气流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泥熟料冷却机中的气流连续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泥制造生产线上,炉窑内烧制成的水泥熟料由炉窑卸放到冷却机内的篦板上,冷却机中进行冷却所需要的空气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风机向位于篦板装置下部的若干气室提供,冷却空气穿过置于篦板上的熟料,使其在从冷却机入口向出口移动的过程中对熟料进行冷却,温度从出窑时的1300-1400℃经过冷却机下降至60℃左右的常温。冷却水泥熟料的目的是为保持水泥熟料化学特性的稳定防止逆向反应,最大限度利用余热以节约能量,并确保窑炉/预热器设备中稳定燃烧减少CO2和NOX的散发,最终将产品冷却到接近运输和储存产品所需的常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卸放到篦板上的水泥熟料的料层厚度及粗细颗粒料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冷却空气易穿透水泥熟料层的较薄的水泥熟料区域及粗粒料区域,而厚料层区域和细粒料区域因阻力大,产生压降,造成阻力大的区域风量不足,阻力小的区域风量流失。这种现象对炉窑和预热器的稳定燃烧起到负面影响,使冷却机的效率降低,结果是水泥熟料以不希望的较高温度离开冷却机。这种高出口温度将会影响传输设备的寿命并将进一步导致储存时水泥熟料强度的降低。采取何种措施实现水泥熟料层均匀降温至要求的温度,充分利用余热提高冷却机效率,确保窑炉/预热器设备中稳定燃烧,减少CO2和NOX的散发,成为业界关注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业内人士已做了很多努力,如改进工艺设备,在窑炉壳体内部设置耐火墙,使细粒料与粗粒料混合,以获得均匀的颗粒料分布;或倾斜冷却机的第一段并使冷却机的前部变窄;或导入空气管道以直接喷入冷却空气等;这些努力对解决问题起到一些作用,但没有取得显著效果。近年,人们又在着力于通过控制冷却气流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如在承载水泥熟料的蓖板下部设置多个开关阀,依据因水泥熟料层的厚度变化及不均匀的颗粒料分布产生的气流压差变化来控制阀的开关状态,从而达到控制冷却气流流量的目的。但采用开关阀的缺陷是,由于是开关操作,会出现气流量的波动,调节速度慢,尤其是对气流量不能达到精细控制,仍存在能量浪费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泥熟料冷却机用连续自动气流控制装置,通过提供连续自动的气流控制,对厚度及粒度分布不均匀的水泥熟料层造成的实际压降提供相应的冷却空气流量,确保获得最佳的热交换效果,达到稳定操作,低燃料消耗;低电能消耗;低CO2及NOX发散,使水泥熟料温度均匀降低到常温,调节速度快,对气流量实现精细控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泥熟料冷却机用连续自动气流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提供给置于篦板上的水泥熟料冷却气流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基板,基板上面罩有顶部设有开度可调的气流格栅的罩壳,罩壳内固定设有将罩壳与基板包容的空间分割成两个独立室的隔板,所述的气流控制阀为分别设置于两个独立室内的主供风翻板气流控制阀和连续自动气流调节阀,一个或多个连续自动气流调节阀对应气流格栅安装在基板上面,翻板气流控制阀对应气流格栅安装在基板底面。
所述的翻板气流控制阀是由壳体、中间开孔的环形翻板阀芯及手动阀芯调节器组成。
所述的手动阀芯调节器由可锁定调节臂及标度尺构成。
所述的连续自动气流调节阀是由具有一个或多个贯穿壳面上部及下部的开孔的阀壳,设于阀壳内的中心轴及套装在中心轴上并与中心轴及阀壳均为滑动配合的浮动板构成。
所述的阀壳为圆筒形或方筒形。
所述的贯穿壳面上部及下部的开孔为螺旋形孔。
所述的浮动板上设有配重。
所述的开度可调的气流格栅是由罩壳顶部固定格栅板与其上部具有相同格栅结构的带手动调节柄的滑动格栅板以栅条平行叠置构成,气流格栅开度为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阳水泥装备(天津)有限公司,未经富阳水泥装备(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06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通信的中继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发送广播/组播业务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