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功耗无交叠四相时钟电路及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1616.9 | 申请日: | 200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9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江猛;贾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3/027 | 分类号: | H03K3/027;H03K3/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21501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耗 交叠 时钟 电路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领域的四相时钟,具体涉及一种低功耗、无交叠的四相时钟电路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所需求的能源日益增加。而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能源问题越来越严峻。
为了减轻能源问题的压力,各国都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提到了首位。家用电器、电子仪器等电气产品作为电力的直接终端,其功耗的高低决定其产品的成败。
各种电气产品都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这种控制大多数都是使用的MCU控制器。作为控制器,其自身的功耗相对于整机功耗,特别是待机功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精简指令集(RISC)计算机结构的微控制单元(MCU)中,时钟电路作为系统运行的根本对于微控制单元(MCU)工作的稳定性和功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用较多的是4相时钟,如附图1所示。图中,如果时钟Q1~Q4的高电平发生交叠,则会增加系统的功耗,并对微控制单元(MCU)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以往的做法中,常采用延时的方法实现时钟的无交叠,但温度和工艺的变化对电路的稳定性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往往采用额外的延时模块,这样做无疑会增加电路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低功耗、无交叠的四相时钟电路及实现方法,不采用延时模块,利用门电路自身的延时来实现时钟无交叠,在保持电路稳定性的同时,降低系统的功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功耗无交叠四相时钟电路,其特征在 于所述四相时钟电路包括:
第一组合逻辑模块,用于接收主时钟信号clk并输出与主时钟信号同相的时钟信号CK1P、CK2N或反相的时钟信号CK1N、CK2P;
一时序逻辑模块,接收所述四个时钟信号CK1N、CK1P、CK2N、CK2P作为内部锁存器的时钟输入,并输出四个分频时钟信号PH1、PH1_、PH2、PH2_,其中PH1、PH2为正相分频时钟信号,PH1_、PH2_为反相分频时钟信号;
第二组合逻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四个分频时钟信号PH1、PH1_、PH2、PH2_,并输出相邻时钟之间相位相差90°的四相时钟Q1、Q2、Q3、Q4。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低功耗无交叠四相时钟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利用门电路自身的延时来实现时钟无交叠,所述方法包括:
将主时钟信号clk输入到第一组合逻辑模块,输出与主时钟信号同相的时钟信号CK1P、CK2N或反相的时钟信号CK1N、CK2P;
将四个时钟信号CK1N、CK1P、CK2N、CK2P作为一时序逻辑模块的时钟输入,输出四个分频时钟信号PH1、PH1_、PH2、PH2_,其中PH1、PH2为正相分频时钟信号,PH1_、PH2_为反相分频时钟信号;
将四个分频时钟信号PH1、PH1_、PH2、PH2_输入到第二组合逻辑模块,输出相邻时钟之间相位相差90°的四相时钟Q1、Q2、Q3、Q4。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组合逻辑模块包括含有三个输入端的第一、第二或非门和含有三个输入端的第一、第二与非门,第一或非门和第二与非门分别输出与主时钟信号clk反相的两个时钟信号CK1N、CK2P,第一与非门和第二或非门分别输出与主时钟信号c1)同相的两个时钟信号CK1P、CK2N,主时钟信号clk通过一级非逻辑运算得到反相主时钟信号ck,再通过一级非逻辑运算得到正相主时钟信号ck_,反相主时钟信号ck分别输入到第二或非门和第一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同相主时钟信号ck_分别输入到第一或非门和第二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第一或非门的输出信号CK1N输入到第二或非门的第二个输入端,第二或非门的输出信号CK2N分别输入到第一或非门和第二与非门的第二个输入端,第二或非门的输出信号CK2N经过非逻辑运算后输入到第一与非门的第二个输入端,第一与非门的输出信号CK1P分别输入到第一或非门和第二与非门的第三个输入端,第一与非门的输出信号CK1P经过非逻辑运算后输入到第二或非门的第三个输入端,第二与非门的输出信号CK2P输入到第一与非门的第三个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16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解决网络抖动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适应智能电子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