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反馈误差的方法及系统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1834.2 | 申请日: | 200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4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炎;朱鹏程;李元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8 | 分类号: | H04B7/08;H04B1/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立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馈 误差 方法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反馈误差的方法及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高速、广泛的信息接入日益增长的要求,能提供数据服务的3G蜂窝网以及无线局域网等无线接入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多天线技术。多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提高了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从而改善了网络现有系统存在的无线链路带宽和功率的限制,以及多径衰落、干扰和多普勒效应等瓶颈问题,进而提供了系统的性能。因此,多天线技术已经成为3G、4G核心技术。
在现有的各种多天线技术中,波束形成技术以实现简单、可以获得较大的信噪比增益和分集增益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波束形成系统前向链路的框图如附图1所示。通常,在波束形成系统的发送端,待传输的信息先经过编码和调制,得到标量符号s,并在对符号s进行加权处理后,由多个天线进行发送,且每个天线对应的符号所采用权值不同,而且,上述每个权值都是一个复数,它们组成一个向量,称波束形成向量,记为w;在波束形成系统的接收端,各天线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号先进行最大比合并处理,然后再对合并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译码处理,从而获取了发送端发送的信息。
但是,在波束形成系统中,发送端所要采用的波束需要根据传输信道状态的信息(CSI)确定,而在很多情况下,比如频分双工(FDD)系统中, 发送端无法直接获知CSI,此时,波束形成系统通常采用量化的波束形成技术,从而使发送端确定所要采用的波束,具体做法是由波束形成系统的接收端对CSI进行量化,确定一个匹配的波束,并通过一个低速率的反馈信道将此波束信息发送至发送端,也就是说,在量化的波束形成系统中,发送端所要采用的波束形成向量信息是由接收端通过反馈信道发送至发送端的。上述过程如附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每次需要接收端反馈CSI时,接收端根据获取的CSI,从码书中选择一个码字,并将码字的序号通过反馈信道送至发送端。发送端根据反馈回的序号进行查表操作,在码书中找出对应的码字作为波束形成向量。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在现有的量化波束形成系统中,当接收端将发送端所要采用的波束对应的码字序号信息反馈至发送端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的传输信道衰落,造成上述码字序号信息产生误码的情况,导致发送端采用与当前传输信道不匹配的错误波束进行通信业务,造成系统性能的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反馈误差的方法及系统及装置,从而确保了发送端采用与当前传输信道匹配的波束,改善了波束形成系统的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反馈误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根据当前传输信道状态信息在码书中选择码字,并确定所述码字对应的序号信息;
接收端根据所述码字对应的序号信息,确定所述序号信息对应的传输序号信息;
接收端将所述传输序号信息通过反馈信道发送至发送端;
发送端接收所述传输序号信息,并确定所述传输序号信息对应的序号信息;
发送端根据所述确定的序号信息,确定其对应的码字,并确定所述码字对应的波束;
发送端采用所述确定的波束发送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抗反馈误差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接收端以及发送端,其中,所述接收端包括:
序号信息确定模块1,用于根据当前传输信道状态信息,从码书中选择码字,并确定所述码字对应的序号信息;
传输序号信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序号信息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序号信息,确定所述序号信息对应的传输序号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传输序号信息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信息,通过反馈信道发送至发送端;
所述发送端包括:
序号信息确定模块2,用于接收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所述传输序号信息,并确定所述传输序号信息对应的序号信息;
波束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序号信息确定模块2确定的所述序号信息,确定其对应的码字,进而确定所述码字对应的波束;
信号发送模块,用于采用所述波束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波束发送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应关系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18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