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喹喔啉衍生物及使用该衍生物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3238.8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3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江川昌和;濑尾哲史;大泽信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41/42 | 分类号: | C07D241/42;C07D403/14;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熊玉兰;李平英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喹喔啉 衍生物 使用 发光 元件 装置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喹喔啉衍生物、以及使用喹喔啉衍生物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相比具有多种多样的材料系统,且可能根据分子设计来合成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的材料。因为这些优点,使用功能性有机材料的光电子学及电子学近年来引人注目。
例如,作为将有机化合物用作功能性有机材料的电子器件的例子,可举出太阳电池、发光元件、及有机晶体管等。这些电子器件是利用有机化合物的电物性以及光物性的器件,特别是,发光元件正在显著地发展。
发光元件的发光机制被认为是如下:通过在一对电极之间夹着发光层且施加电压,从阴极注入的电子及从阳极注入的空穴在发光层的发光中心中重新结合来形成分子激子,并且该分子激子在回到基态时释放能量来发光。作为激发态,普遍知道单态激发和三重态激发,且可以认为通过任何激发态也可以进行发光。
关于这种发光元件,在提高其元件特性时依靠材料的问题很多。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正在进行元件结构的改良及材料开发等。
作为发光元件的最基本的结构,普遍知道如下结构:将层叠由空穴传输性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的空穴传输层和由电子传输性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的电子传输性发光层的共计大约100nm的薄膜夹在电极之间(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当对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光元件施加电压时,可以从具有发光性以及电子传输性的有机化合物获得发光。
此外,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光元件中进行功能分离,其中空穴传输层进行空穴的传送,而电子传输层进行电子的传送以及发光。然而,在层叠的层的界面上,产生各种各样的互相作用(例如,激基复合物的形成等),其结果,有时会产生发光光谱的变化及发光效率的降低。
为了改善在界面上的互相作用所引起的发光光谱的变化及发光效率的降低,而考虑出进一步进行功能分离的发光元件。例如,提出了具有如下结构的发光元件:在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之间夹有发光层(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在如非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发光元件中,为了进一步抑制在界面上发生的互相作用,优选使用具有电子传输性及空穴传输性的双方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来形成发光层。
然而,有机化合物的大部分是偏到空穴传输性或电子传输性的单极性材料。
因此,被要求具有电子传输性及空穴传输性的双方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开发。
在专利文献1中包括关于双极性喹喔啉衍生物的记载。然而,其耐热性等的特性还不充分,而被要求更多种多样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开发。
[非专利文献1]
C.W.Tang以及一名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学快报)Vol.51、No.12、913-915(1987)
[非专利文献2]
Chihaya Adachi以及三名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日本应用物理学杂志)Vol.27、No.2、L269-271(1988)
[专利文献1]
国际专利申请公开2004/0943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特别提供耐热性优良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此外,提供电化学稳定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来提供驱动电压低且耗电量少的发光元件及发光装置。另外,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来提供耐热性优良的发光元件及发光装置。而且,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来提供使用寿命长的发光元件及发光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双极性有机化合物来提供耗电量少的电子设备。另外,提供耐热性高的电子设备。而且,提供使用寿命长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之一是下述通式1所示的喹喔啉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32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