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热回收功能的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6403.5 | 申请日: | 200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9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董云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F24F5/0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袁忠卫 |
地址: | 315191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功能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和空调领域中的一种冷凝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制冷系统中,绝大多数系统单独的冷凝器和热回收器。具体见图6,它们分别是前面的热回收器C去连接后面的冷凝器D,热回收器上分别有进气口和出液口、各自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冷凝器上也分别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各自的低温进水口和出水口。采用单独的冷凝器和热回收器具有以下缺点:
(1)、制冷系统必须经过热回收器、冷凝器、热回收器和冷凝器的连接管路,制冷剂阻力损失大,能效比降低(即相同工况时耗电量增加)。
(2)、设备部件多、生产安装复杂,同时成本高。
综合上述,传统的冷凝器和热回收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更加合理实用的带热回收功能的冷凝器,它可同时实现提供两种不同温度的热水,换热器的冷凝效果得到提高,增大了过冷度,提高制冷量,降低消耗电量。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热回收功能的冷凝器,其包括有冷凝器的壳体、进气口和出液口,及分布在冷凝器的壳体中换热管组,换热管组与冷凝器上的自己进口和出口连通,构成冷凝器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器的壳体里靠近进气口空间区域中分布有作为热回收的另一换热管组,也与冷凝器上的自己进口和出口连通,构成了热回收的换热器。
优选,所述的换热管组采用直管或U形管,并且,平行布置。
作为改进,所述的进气口和出液口分别设置在壳体的上面和下面,壳体在靠近进气口部位布置有均气板,这样能提高气体分布均匀性,提高换热效果。
作为改进,所述的换热管组的进口和出口布置在外壳的端盖上,端盖与固定换热管的管板之间空腔用分割板分割成四个区域,分别为I区为高温水包括生活热水的出水区域,II区为高温水包括生活热水的进水区域,III区为低温水包括冷凝水的出水区域,IV区为低温水包括冷凝水的进水区域,各个区域与自己的换热管的管口连通,这样方便换热管的布置及冷凝器的连接和使用。同时可以实现同时输出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水,一个用于供生活热水,另一个起冷凝作用。
所述的四个区域布置结构是在壳体中从进气口一侧到出液口一侧依次为I区的出水区域、II区的进水区域、III区的出水区域、IV区的进水区域。采用逆流形式,这样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的四个区域布置结构是在壳体中靠近进气口一侧从上至下依次为I区的出水区域、II区的进水区域,靠近出液口一侧为并列设置的III区的出水区域、IV区的进水区域。
所述的四个区域布置结构是在壳体中靠近进气口一侧为并列设置的I区的出水区域、II区的进水区域,靠近出液口一侧从上至下依次为III区的出水区域、IV区的进水区域。
所述的四个区域布置结构是在壳体中靠近进气口一侧为并列设置的I区的出水区域、II区的进水区域,靠近出液口一侧为并列设置的III区的出水区域、IV区的进水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制冷系统只需经过带热回收功能的冷凝器,阻力损失约等于原冷凝器阻力损失。即少了热回收器和连接管路的损失。换热性能得到提高,能效比提高(即相同工况时耗电量减少);
(2)、将原需两个换热器才能实现的功能同时实现,即可同时实现提供两种不同温度的热水(一种高温水,一种中温水);
(3)、换热器的冷凝效果得到提高、增大了过冷度、提高制冷量、降低消耗电量;
(4)、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实用,体积紧凑,安装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截面图之一;
图2为对应的冷凝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截面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截面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截面图之四;
图6为传统的冷凝器和热回收器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子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64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