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豆野螟性信息素中化合物E10,E12-十六碳二烯醛的合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56845.X 申请日: 2007-11-13
公开(公告)号: CN101434521A 公开(公告)日: 2009-05-20
发明(设计)人: 刘风英;陈海滨;徐静;杜永均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C47/21 分类号: C07C47/21;C07C45/29
代理公司: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袁忠卫
地址: 315806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豆野螟性 信息 化合物 e10 e12 十六 碳二烯醛 合成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豆野螟昆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份(E10,E12)-十六碳二烯醛以及其类 似物和中间体的化学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是目前豆类作物的重要害虫,钻蛀性为害叶、花 和豆荚。由于豆科作物收获时间短,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豆荚螟和豆野螟,残留量大,会 污染豆荚。该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内取食,比较隐蔽,农药不易触杀,同时,老熟幼 虫是脱荚入土后化蛹,也有一定的保护性,因此,防治难度极大。在高发期,农民通 常采用提高施药浓度、增加使用次数、使用高毒农药等方法来防治,结果既大量杀伤了 天敌,破坏了菜园的生态平衡,造成害虫再猖獗,又导致蔬菜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影 响了食用,同时诱发蔬菜害虫对各种常规化学农药的抗性。豆类作物是分批采摘的,采 摘期相隔近,在盛收期2-3天就要采摘一次,很多农户施了农药后,没有达到安全间 隔的天数就上市。

菜农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滥用高毒化学农药,严重污染农田、商品蔬菜及周遭环 境,造成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的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蔬菜 出口带来困难,尤其是日本、欧盟等国加强了对我国农产品的农残标准。这一系列的问 题对我们的害虫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开发新的、有效的预测预报和防治 方法显得十分迫切。

目前国际上更常见的害虫防治技术包括自然天敌、微生物和化学信息素技术。而化 学信息素技术则具有选择性强、低风险以及可兼容性,正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和推广应 用。

豆野螟的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鉴定、应用研究工作始于九十年代,至今所有的研究工 作十分有限(Adati,T.& Tatsuki,1999;Downham等,2003)。国内仅对一些生物学 习性有所观察和描述(见如下参考文献)。我们鉴定了我国豆野螟昆虫性信息素的主要 成份为(E10,E12)-十六碳二烯醛。

黄启钟,彭武康.2002台南亚蔬农场田菁上豆荚螟(Maruca vitrata)(鳞翅目:螟蛾 科)幼虫之族群变动。台湾昆虫22:271-278。

黄启钟,彭武康.2003豆荚螟(Maruca vitrata)(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田菁(Sesbania  cannabina)之特性。台湾昆虫23:1-11。

柯礼道等,1985昆虫学报28(1),51

宋国春,彭元馥,杨振霞,侯素玲1994山东省大豆蛀荚害虫的发生与防治。莱阳 农学院学报,11(增刊)125-127。

王志平和张荣宗,1999豆荚螟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福建农业科技1999(1), 35-36

文礼章,肖新平,邓培云.2000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昆虫知识 37(5)274-278

杨志华,吕锡麟,周桂花。1991豆荚螟发生规律研究。昆虫知识,28(6)341- 344。

少量的(Z10,E12)-十六碳二烯醛,(E10,Z12)-十六碳二烯醛和(Z10,Z12) -十六碳二烯醛杂质严重抑制性引诱力。因此,(E10,E12)-十六碳二烯醛的纯度决定 性信息素诱芯的活性。而且由于该化合物在豆野螟性信息素混合物中占绝对含量,所以 其合成成本对于最后产品的推广应用非常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采用相对廉价易得的原料、经过简单合理的合 成路线、较低成本较短时间内合成的豆野螟性信息素中化合物(E10,E12)-十六碳二 烯醛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豆野螟性信息素中化合物E10, E12-十六碳二烯醛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化合物以反-2-己烯醇和1,10-癸二醇两种原 料为底物;反-2-己烯醇经过卤代反应得到溴化物,再与三苯基磷反应获得2-己烯基三苯 基溴化鏻;1,10-癸二醇的酯化反应获得了醋酸酯单保护的1,10-癸二醇,再经过氧化 反应,获得10-氧代癸醋酸酯,2-己烯基三苯基溴化鏻与10-氧代癸醋酸酯经过Wittig反 应,再淬灭反应,分离获得10,12-十六烷二烯醇,经过重结晶获得反式结构的反10, 12-十六烷二烯醇,然后氧化反应获得了E10,E12-十六碳二烯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68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