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氢催化剂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7782.X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7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高玉兰;曹凤兰;李崇慧;陈光;徐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7/20 | 分类号: | B01J37/20;B01J23/74;B01J23/24;B01J29/10;C10G45/04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 微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 催化剂 处理 方法 | ||
1.一种加氢催化剂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取加氢催化剂载体,用浸渍法负载活性加氢组分,然后干燥至以干基催化剂重量计含水为0.1%~30%;
(2)氧化态加氢催化剂引入有机溶剂和单质硫,单质硫的加入量为加氢催化剂理论需硫量的30%~150%,有机溶剂使用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1%~50%;
(3)将步骤(2)得到的含有机溶剂和硫的加氢催化剂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过程为在100℃~300℃下处理1~24h,得到含硫化剂加氢催化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催化剂活性金属组分为W、Mo、Ni和Co中的一种或几种。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催化剂干燥至以干基催化剂重量计含水为0.5%~20%;步骤(2)所述的单质硫加入量为加氢催化剂理论需硫量的70%~120%,有机溶剂使用量为催化剂重量的2%~5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催化剂干燥至以干基催化剂重量计含水为1%~10%;步骤(2)所述的质硫加入量为加氢催化剂理论需硫量的80%~105%,有机溶剂使用量为催化剂重量的5%~30%。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加热处理条件为在110~200℃下处理2~12小时。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加热处理条件为:在100~130℃下处理0~20h,在130~180℃下处理0.2~15h,在180~300℃下处理1~8h。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烃油和有机羧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烃油来自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白油、灯油、润滑油基础油、直馏和减压的重质馏分油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羧酸酯为含有6~60个碳原子的有机羧酸酯。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羧酸酯选自芝麻油、红花籽油、玉米油,棉籽油、花生油、菜籽油、豆油、核桃油、椰子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猪油、乙酸正丁酯、丙二醇甲醚醋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环己酸异丙酯、六亚甲基-1,6二异氰酸酯、磷酸三乙酯、苯乙酸甲酯、苯乙酸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为烃油:有机羧酸酯重量比为1∶20~20∶1的混合物。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有机溶剂和单质硫的负载顺序为任意顺序。
11.按照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和单质硫的负载顺序为下列方式之一:(1)元素硫先负载到催化剂上,然后浸渍有机溶剂;(2)元素硫分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共同引入到催化剂上;(3)先将有机溶剂浸渍到催化剂上,然后引入元素硫;(4)先将有机溶剂浸渍到催化剂上,然后与元素硫固体粉末混合。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之前,加氢催化剂上负载有机酸和/或有机氮化合物类物质,有机酸和/或有机氮化合物类物质负载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5%~20%。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中加入有机酸和/或有机氮化合物类物质,有机酸和/或有机氮化合物类物质负载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5%~20%。
14.按照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酸是含有2~25个碳原子的有机羧酸,所述的有机氮化合物是含有1~15个碳原子的有机氮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778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