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结合取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9300.4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6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靖洪铭;王心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润昇食用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4B9/00 | 分类号: | F24B9/00;F24J2/05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辉 |
地址: | 110141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生物 锅炉 结合 取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结合取暖装置,是对现有取暖装置结构的改进,属于生物质气化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质气化是以空气为气化介质的气化过程,空气中氧气与生物质中可燃组分进行氧化反应产生可燃气。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其它气化反应,即热分解与还原过程提供所需热量,整个气化过程是一个自供热系统。但是由于空气中含有79%的氮气,它不参加气化反应,却稀释了燃气中可燃组分的含量,因而降低了燃气的热值,气体热值在5mJ/M3左右,属低热值煤气,无法直接用于家庭取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给出一种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结合取暖装置,该新型的取暖装置通过增设太阳能集热装置,使水温保持在50度左右,并以生物质锅炉产出的燃气继续加温使水温升至95度左右,流入需供暖的住宅和厂房,回水再返回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蓄热水箱,周而往返的进行循环,可比传统供暖系统节能50%左右。
本发明给出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结合取暖装置,包括有生物质锅炉的炉体,该炉体上设有进料口和烟气出口,该炉体内设有生物质燃料的自动储藏室和燃烧室,自动储藏室通往燃烧室的下料斗上设有由温度感应器控制的给料器和喉口,燃烧室内设有上保箱和下保箱,上保箱和下保箱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下保箱通过管道与外部采暖系统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的生物质锅炉的炉体外还设有太阳能集热板,太阳能集热板的上端设有太阳能集热水箱,太阳能集热板的下端设有太阳能给水箱,太阳能集热水箱通过管道、生物质锅炉循环泵与生物质锅炉内的上保箱相连接,太阳能给水箱通过管道与外部采暖系统的回水口相连接。
本发明没提及的生物质锅炉的其它部分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增设太阳能集热装置,使水温保持在50度左右,并以生物质锅炉产出的燃气继续加温使水温升至95度左右,流入需供暖的住宅和厂房,回水再返回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蓄热水箱,周而往返的进行循环,可比传统供暖系统节能50%左右。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给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这种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结合取暖装置,包括有生物质锅炉的炉体1,该炉体1上设有进料口2和烟气出口3,该炉体1内设有生物质燃料的自动储藏室4和燃烧室5,自动储藏室4通往燃烧室5的下料斗6上设有由温度感应器控制的给料器7和喉口8,燃烧室5内设有上保箱9和下保箱10,上保箱9和下保箱10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下保箱10通过管道与外部采暖系统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的生物质锅炉的炉体1外还设有太阳能集热板11,太阳能集热板11的上端设有太阳能集热水箱12,太阳能集热板11的下端设有太阳能给水箱13,太阳能集热水箱12通过管道、生物质锅炉循环泵与生物质锅炉内的上保箱9相连接,太阳能给水箱13通过管道与外部采暖系统的回水口相连接。
工作时,生物质原料通过自动上料系统从进料口2进入炉体1,首先落进自动储藏室4,由喉口8将料封死,需料时通过温度感应器控制的给料器7将生物质燃料徐徐送入炉膛,落入固定炉排进行燃烧,剩余的碳进入灰层,再通过温度感应装置驱动自动炉排将燃净的料灰推入灰箱排除炉外。太阳能集热板11白天集热,将集热后的水(50℃)流入太阳能集热水箱12,并通过管道、生物质锅炉循环泵将集热水箱12中的50℃的水,送入生物质锅炉内的上保箱9进行加温至95℃,流入下保箱10,下保箱10中的热水通过与外部采暖系统的进水口相连接的管道,进入需供暖的生活住宅及工业厂房。来至生活住宅及工业厂房的外部采暖系统的暖气回水,通过与外部采暖系统的回水口相连接的管道回到太阳能给水箱13,等待再次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实际测算整个系统节能5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润昇食用菌研究所,未经沈阳润昇食用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93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