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蛔虫病腹痛的熨剂药物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0483.1 | 申请日: | 200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9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叶志军;章良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志军 |
主分类号: | A61K36/758 | 分类号: | A61K36/758;A61P33/14;A61K3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蛔虫病 腹痛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即治疗蛔虫病腹痛效果十分理想的一种治疗蛔虫病腹痛的熨剂药物。
背景技术:
蛔虫病是由蛔虫卵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其症状表现为:脐周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便秘、消化不良、消瘦、夜间磨牙等等。目前,国内外治疗蛔虫病腹痛的药物较多,有西药也有中药,但是,存在药物价格高、治疗费用大、效果不够理想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在治疗蛔虫病腹痛上的不足之处,并提供一种新的中药原料组合、疗效显著的治疗蛔虫病腹痛的熨剂药物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治疗蛔虫病腹痛的熨剂药物,其药物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乌梅、牡荆叶、使君子、牵牛子、川楝子各10克,芒硝20克,花椒15克。
一种治疗蛔虫病腹痛的熨剂药物,其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中药原料焙干,研成细药粉,再炒热至70℃左右(以不烫伤皮肤为准),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即成熨剂药物。
一种治疗蛔虫病腹痛的熨剂药物,其治疗原则是杀虫、止痛。在原料配方上遵循药性经属,偏重杀虫,兼顾整体平衡,落脚止痛。药物中乌梅具有驱蛔虫作用,牡荆叶具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痛作用,使君子具有健脾、消积、杀虫作用,牵牛子具有下气杀虫作用,川楝子具有杀虫止痛作用,芒硝具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作用,花椒具有温中散寒、杀虫止痛作用。上述中药经辨证配伍,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并将药物通过热力从体外进入体内,从而有效地发挥出杀虫、止痛的功效,以达到治愈蛔虫病腹痛之目的。
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配方新颖、成本低廉、制备方便、效果显著。
使用方法:
用量:每日1剂,每剂使用7-8次,每次30分钟。方法:每次使用前将袋装熨剂药物炒热至70℃左右,然后敷于脐部(肠道蛔虫病),胶带固定,即可。
禁忌事项:
1、用药期间禁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2、禁止内服。
临床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一种治疗蛔虫病腹痛的熨剂药物治疗蛔虫病腹痛之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蛔虫病腹痛症状是否消失。用药3天为1个疗程。具体疗效分以下三级:治愈——蛔虫病腹痛症状全部消失;好转——蛔虫病腹痛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用药1个疗程后,蛔虫病腹痛症状毫无消失。
效果:用本发明药物治疗蛔虫病腹痛患者85例,治疗1个疗程,其中治愈77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91%,有效率为100%。
典型病例:
罗某,男,14岁,学生。2006年6月就诊。患者自述脐部腹痛已多日,腹胀,恶心,觉呕,食欲明显减少。诊见患者纳呆消瘦,询问得知夜间磨牙。诊断为蛔虫病腹痛。采用本发明熨剂药物,连用3天,腹痛消失,从排便中发现蛔虫排出体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志军,未经叶志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04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