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影像处理装置和包括该影像处理装置的影像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0565.6 | 申请日: | 200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2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荻野昌宏;中嶋满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4N5/44 | 分类号: | H04N5/44;H04N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影像 处理 装置 包括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影像处理装置和包括该影像处理装置的影像显示装置。特别是关于具备用于对输入的影像信号的帧频进行变换的结构的影像处理装置和包括该影像处理装置的影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用于提高动画性能的技术,提出有被称之为帧频变换的技术。这是将影像信号中包含的多个帧与使用该输入影像信号的动态矢量在装置内部生成的插补帧进行组合,从而生成新的帧列信号的技术。由此,能够改善动画显示装置中的残像感和生硬感等不自然的动作,提高动画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动画性能,必须生成高精度的插补帧。因此,必须提高捅补帧的生成中所使用的动态矢量的检测精度。关于提高动态矢量的检测精度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等中有被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7414号公报(段落0009,图9)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未考虑在一个画面中存在多个动作的图像、和多个动作物体交叉的图像。关于这种图像的动作物体难以求出正确的动态矢量(即容易发生动态矢量的误检测),难以进行高精度的插补帧的生成,结果是,在帧频变换后的影像中产生破绽。这里,所谓破绽,是指与原始(输入影像信号)的影像动作无关联性或关联性低的影像出现在原始的影像中。在该出现频率高的情况下,破绽变得容易引人注目。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上述破绽,得到高画质的影像的帧频变换技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述的结构为特征。
例如,在进行在输入信号的2个帧之间插入多个插补帧,或将该2个插补帧之间的原始帧置换为多个插补帧的变换的情况下,插补帧为时间上连续地显示。此时,在原始影像中的动作物体的动作复杂的情况下,难以正确地检测出动态矢量,所以容易产生影像的破绽。因此,如果是在影像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变换,则影像破绽大的插补帧在时间上连续出现,所以该破绽变得更容易引人注目。
因此,在本发明中具有以下特征:如上所述,在输入信号的2个帧之间进行多个插补帧连续变换的情况下,使该多个插补帧中的至少一个,为不使用动态矢量(即不依赖于影像的动作)的插补帧。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帧频变换的动画质量的改善效果,并且能够得到破绽少的影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FRC3的一个结构例。
图3是表示块匹配(block matching)法的插补帧生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块匹配法的插补帧生成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5说明FRC中时间方向的负载加法。
图6是表示容易对动态矢量进行误检测的影像图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作为插补方式的一种的帧滑动方式的例子。
图8是表示作为插补方式的一种的直线插补方式的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插补帧生成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插补帧生成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框图。
图12是表示柱状图检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矢量柱状图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矢量柱状图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矢量柱状图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矢量柱状图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插补帧生成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插补帧生成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框图。
图21是表示第四实施例中插补帧生成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符号说明:
1-输入影像信号
2-解析度变换部
3-帧频变换(FRC)部
4-图像存储器
5-时间控制部
6-显示部
7-FRC变换模式信号
24-动态矢量检测部
25-插补帧生成部
26-帧列生成部(存储器I/F)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05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