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槽道自润滑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3995.3 | 申请日: | 2007-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3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福;陈策;黄东成;岳凤山;于达仁;崔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C32/06 | 分类号: | F16C32/06;F16C33/10;F16C33/12;F16C33/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槽道 润滑 静压 耦合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是高速旋转机械气浮轴承的一种内槽道自润滑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
背景技术
气浮轴承是20世纪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它与常规油质润滑轴承(滚动轴承或油质滑动轴承)相比,具有很多良好的特性,如高转速、高精度、低功耗、无污染和寿命长、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国防、能源、机床及医疗等行业,尤其是在高速回转机械和超精密仪器技术领域更有明显的优越性。
目前,气浮轴承润滑主要有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一种是静压气浮轴承如图1,另一种是动压气浮轴承如图2。
无论是静压气浮轴承,还是动压气浮轴承,其原理都是依靠气体,轴承就是利用气体的粘性,提高间隙中气体的压力,从而将轴悬浮起来的轴承(见[日]十合晋一著,韩焕臣译《气动轴承----设计、制作与应用》,宇航出版社,1988)。这两种气浮轴承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维护,在许多情况下应用也很有效。但这两种气浮轴承由于结构的特点,都存在动静部件短时间接触面耐磨性能要求高,材料及工艺性能不容易达到等缺欠,易发生涡动失稳损坏轴承的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新结构形式的内槽道自润滑动静压耦合结构的气浮轴承,实现动静压耦合承载的气浮轴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内槽道自润滑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轴承外圆两端设有减振弹性圈;其包括静压系统和动压系统;
静压系统,是在轴承体设置贯通的双排压力供气孔;
动压系统是在轴承体内圆表面设置增压流道槽,其内端相互间有一距离。
所述的气浮轴承,其所述供气孔设有节气喷嘴,喷嘴与轴承体内圆成切线方向相交,喷嘴在轴承体内圆表面均匀分布;增压流道槽为四周封闭的凹槽,外端与轴承体边缘也有一距离。
所述的气浮轴承,其所述轴承体,是采用碳石墨合金、碳纤维、聚四氟乙烯其中之一材料制作。
所述的气浮轴承,其所述减振弹性圈,为橡胶圈、金属橡胶、弹性复合材料其中之一制作。
所述的气浮轴承,其所述轴承体与减振弹性圈,为流体动压承载密封环结构。
所述的气浮轴承,其所述增压流道槽,在轴承体内圆表面成八字排列。
本发明轴承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动静部件短时间接触面耐磨性能,而且还降低了对工质含杂质、温度等指标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提高气浮轴承承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拓宽了气浮轴承应用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静压气浮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动压气浮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内槽道自润滑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双排浮环压力供气孔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喷嘴节流切向供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的内槽道自润滑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剖面示意图,图3B为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内圆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内槽道自润滑动静压耦合气浮轴承由转子轴颈1、轴承体2、增压流道槽3、减振弹性圈4、供气孔5、供气孔喷嘴6组成,其包括静压系统、动压系统;其中,
静压系统是在轴承体2设置贯通的双排压力供气孔5,供气孔5的喷嘴6与轴承内圆成切线方向相交,供气孔喷嘴6在轴承体2内圆表面均匀分布;
动压系统是在轴承体2内圆表面均匀设置增压流道槽3,增压流道槽3为四周封闭的凹槽,成八字排列,其内端相互间有一距离,外端与轴承体2边缘也有一距离。
轴承体2为流体动压承载密封环,其采用耐磨、耐高温及自润滑性能的材料,如碳石墨合金、碳纤维、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作。
轴承体2外圆两端设有减振弹性圈4,减振弹性圈4为橡胶圈、金属橡胶及弹性复合材料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39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