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热锻模具的纳米复合耐磨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4614.3 | 申请日: | 200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0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姚建华;孔凡志;楼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博华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24/10 | 分类号: | C23C24/1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锻模 纳米 复合 耐磨 涂层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表面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热锻模具的纳米复合耐磨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提高模具寿命的主要途径是表面强化处理。模具的表面强化处理是指用机械、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模具工作表面进行改性或覆层等处理,使模具在保证高的强韧性基础上,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耐磨,同时获得优异的抗高温疲劳、氧化、抗咬合、抗粘着、抗擦伤、耐腐蚀等性能。目前常用的表面强化技术处理温度较高,导致模具变形,影响了模具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如渗碳处理温度高于900℃;渗氮处理高于550℃。电镀技术虽然温度低于100℃,但对形状复杂的零件,存在镀层厚度不均匀、结合力差,尺寸精度低等许多问题。因此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亟待发展新的纳米化表面强化技术。
热锻模具现在常用H11、H12或H13等耐热模具钢通过热处理和电火花加工成形,该材料中由于加入了W、V、Mo、Cr等合金元素,增加马氏体的回火稳定性来提高抗高温性能,以及依靠回火过程有限的碳化物弥散沉淀得到一定的强化,耐磨性不仅与硬度有关还与钢中碳化物的数量、大小及分布有关,因此,虽然该材料有较好的耐热性,但高温的耐冲击磨损性能不高,导致高温磨损失效,失效部位主要体现在模腔应力集中点或高温聚集点,如模腔边缘、中央凸块处等.
激光加工技术在模具上应用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对模具进行表面处理,从而改变模具表层的显微结构或成分,实现模具表面强化或修复。目前,我国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激光表面淬火、激光表面合金化、激光熔覆。强化的目的主要是在金属表面形成淬硬层,改变表层成分和涂覆一层耐磨层,如球墨铸铁凸轮轴激光表面强化处理;45钢表面激光熔覆Al2O3-NiCrAl处理;钢基表面熔覆陶瓷层;熔覆SiC、B4C、Al2O3、WC陶瓷增强材料涂层;不锈钢1Cr18Ni9Ti表面激光熔覆等。这些研究表明激光表面处理能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但是这些研究其一,几乎都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没有广泛的工业化应用;其二,激光表面处理的零件往往形状比较简单;其三,处理的基体材料种类比较少;其四,激光处理方法比较单一。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用激光直接制备纳米复合耐磨涂层并应用在服役条件比较恶劣的热锻模具表面处理中的资料也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热锻模具的纳米复合耐磨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即利用激光处理法在热锻模具表面获得纳米复合耐磨涂层,使其易损部位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述用于热锻模具的纳米复合耐磨涂层组合物,其原料组成如下:体积比为1∶1~4的纳米陶瓷粉末与碳纳米管和体积为纳米陶瓷粉末和碳纳米管混合体体积40~50%的钴,及体积为纳米陶瓷粉末和碳纳米管混合体体积3~4倍的粘结剂。
本发明中所述的纳米陶瓷粉末为纳米氧化物、纳米氮化物或纳米碳化物,优选纳米氧化铝、纳米氧化硅、纳米氧化钛、纳米氮化硅、纳米氮化钛、纳米碳化硅或纳米碳化钛。
所述的碳纳米管为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
所述粘结剂为通用的酚醛清漆,任何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并应用。
所述粘结剂的体积优选为纳米陶瓷粉末和碳纳米管混合体体积的3倍。
上述纳米复合耐磨涂层组合物可应用于热锻模具表面,具体的应用按如下步骤进行:先对热锻模具表面需处理部位作清洁处理,将体积比为1∶1~4的纳米陶瓷粉末与碳纳米管及体积为纳米陶瓷粉末和碳纳米管混合体体积40~50%的钴混合,添加体积为纳米陶瓷粉末和碳纳米管混合体体积3~4倍的粘结剂,混合均匀后,涂敷于热锻模具需处理部位表面形成涂层,涂敷厚度为0.2~0.5mm,然后用高能激光束对所述涂层进行扫描处理,处理完毕后自然冷却,最终在热锻模具表面形成纳米复合耐磨涂层。
一般而言,上述需处理部位主要为热锻模具的易损部位,故在制备之初,需针对不同的热锻模具,确定其容易造成磨损失效的部位。
上述应用的激光扫描处理过程中,激光大部分能量能够被预置涂层和基体材料表面层吸收。在高能激光束的作用下,使得混合体与金属基体表面层在短时间内熔化,产生熔池。本发明激光扫描处理推荐采用如下工艺参数:功率密度:13~47kw/cm2,激光作用时间:0.017~0.24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博华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博华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46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散热模块及其导热管
- 下一篇:SBQ水性感光粉及其工业合成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