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4663.7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6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永弘;辛起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L13/00 | 分类号: | F01L13/00;F01L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戈 泊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可变 气门 装置 | ||
与相关申请的相互参考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11月30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7-0123829号的优先权及权益,其全部内容合并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其能够响应于发动机的运行状态而调节气门升程量。
背景技术
概括地说,汽车发动机包括一个燃油在其中燃烧产生动力的燃烧室。燃烧室装配有用于供给含有燃油的气体混合物的进气门和用于排出燃烧过的气体的排气门。进气门和排气门通过连接到曲柄轴的气门升程装置来打开和关闭燃烧室。
传统的气门升程装置具有固定的气门升程量,使用以预定形状形成的凸轮。因此,调节引入或排出的气体混合物的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各种行驶范围中发动机不会在其最佳状态运行。
例如,如果气门升程装置设计为最佳地响应低行驶速度,那么对于高速行驶状态来讲,气门的开启时间和量是不够的。相反,在气门升程装置被设计为最佳地响应高速行驶状态时,在低速行驶状态下就会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背景技术这个部分中所揭示的以上信息仅用来增强对本发明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可能包含这样的信息:该信息并未构成已经被本国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其配置有控制杠并且控制气门升程量和正时。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在不改变凸轮形状的情况下以简单配置方式控制气门升程量和正时。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可以包括:输入凸轮、控制杆旋转轴、包括接触部分并且配置到控制杆旋转轴的控制杆、控制控制杆与控制杆旋转轴的相对角度的控制部分、可旋转地连接至控制杆旋转轴的第一连杆、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并且与接触部分接触的第二连杆、配置到第二连杆并且打开和关闭气门的输出凸轮以及配置为使得第一连杆的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杆与输入凸轮接触的弹性部分。
第一滚子可以配置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部分。
第二滚子可以配置到第二连杆以与接触部分接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可以用控制杆控制气门升程量和正时。
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能够与普通凸轮一起配置。
输入凸轮或接触部分的简单设计改变能够调节气门升程,CDA也能够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中指示主要元件的附图标记的描述>
100:输入凸轮 200:控制杆
210:控制杆旋转轴 220:接触部分
300:控制部分 400:第一连杆
410:第一轴承 420:弹性部分
500:第二连杆 510:第二轴承
530:输出凸轮 600:气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下文中将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案。
图1、图2和图3分别是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的主视图、立体图和侧视图。
配置输入凸轮100以传递旋转。
控制杆旋转轴210连接至控制部分300。
控制杆200配置到控制杆旋转轴210,并且接触部分220在控制杆200上形成。
第一连杆400可旋转地连接至控制杆旋转轴210。
第二连杆500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400并且与接触部分220接触。
输出凸轮530配置在第二连杆500上以打开和关闭气门600。
弹性部分420配置到控制杆旋转轴210,以使第一连杆400的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杆500与输入凸轮100接触。
第一滚子410配置到第一连杆400和第二连杆500的连接部分,第二滚子510配置到第二连杆500以与接触部分220接触。
由于第一滚子410和第二滚子510的存在,可以平顺地实现输入凸轮100的旋转。
下文中,将解释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的模式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46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