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码相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7216.7 | 申请日: | 200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5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荒川贤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H04N5/23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码相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具有光电转换机能的固体摄像装置(CCD以及CMOS等)的数码相机。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数码相机(数码普通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相机等)的普及照片图像的数码化变得简单,特别是个人电脑上将照片调整图像作为数码图像数据处理的机会在增长。
还有,随着能够补正·加工图像的应用软件的普及,在个人电脑上使用者可以自由自在的进行图像处理。例如能够举出,将照的比较暗的图像补正为明亮的处理,在肌肤颜色部分通过加上LPF使皱纹不再明显的加工处理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中,不进行图像补正或加工处理就可行的图像处理技术就变得必要了。
近年,已经能够从图像中检测出人物的脸,而且精度也在提高。检测出脸的效果,在逆光图像的补正的脸部分的亮度补正是有效的。
因此,用脸部照片制作相册或一览表之际,即便是在不同摄影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摄影的图像处理得到具有一样的亮度(明亮程度)、灰度,从而有望提高清晰度。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2000-354196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最适宜的曝光控制进行被摄体的适宜曝光的技术。而在日本专利公开2006-18465号公报中,公开了抽出脸部区域改变亮度级别的技术。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以前的技术中,对应摄影条件进行适当的曝光控制、光圈控制,但是,因为被摄体的亮度信号的电平没有统一的基准,随着摄影条件的不同被摄体的明亮程度也就不同。还有,就是相对于不同的摄影条件即便是使明亮程度为相同电平,又因为灰度的分配是相对于图像整体进行的,被摄体的灰度各自不同。
发明内容
(为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数码相机,为使指定区域(肤色区域、对焦区域、根据脸识别的脸区域等)的亮度电平不随摄影条件而改变进行曝光调整、光圈控制、增益控制、灰度补正。通过保持改变亮度电平区域的灰度改变亮度电平(改变γ特性)保持指定区域的精细度。通过调节模式刻度盘(mode dial)成为相册摄影模式时,由屏幕视控系统(OSD)显示脸的范围,通过将脸放入这个范围摄影,调整了脸的大小。还有,这个区域实施上述处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数码相机,即便是摄影条件不同被摄体的亮度电平成为一定,所以,进行被摄体(脸、上半身、食品的样品等)的比较就变得容易。还有,在进行增益控制之际保持了被摄体附近的灰度,也就保持了被摄体的精细度,提高了被摄体的识别度。再有,通过屏幕视控系统显示范围,将被摄体放入这个范围内进行摄影,就能够不问被摄体的大小或摄影条件,可以进行一定大小的摄影,再有进行被摄体的比较也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构成图。
图2,是对应亮度信号电平的灰度分配的概念图。
图3,是对应图2的亮度出现频度的一例。
图4,是补正图2中脸区域的灰度后的灰度分配的概念图。
图5,是目标平均亮度的概念图。
图6,是灰度分配曲线的近似概念图。
图7(a),是补正前的图像,图7(b),是补正后的图像。
图8(a),是图像影像,图8(b),是指定区域(补正区域)。
图9(a),是图像影像,图9(b),是指定区域(补正区域)。
图10,是亮度信号阈值的概念图。
图11,是对高亮度区域处理的概念图。
图12,是由屏幕视控系统重叠的补正区域的概念图。
图13,是进行补色原色转换的映像信号调整部的构成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构成图。
图15,是利用自动对焦区域的图像影像的图(a)和补正区域的图(b)。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构成图。
图17,是目标最低亮度的概念图。
图18,是目标最高亮度的概念图。
图19,是设置了自动曝光控制部的数码相机的构成图。
图20,是对图像数据进行亮度信号检波情况下的数码相机的构成图。
图21,是对应于脸区域的亮度出现频度改变灰度分配曲线情况下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72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固体树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通信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