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肺止咳祛痰定喘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7746.1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2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文龙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6 | 分类号: | A61K36/8966;A61K36/904;A61K9/06;A61K9/08;A61K9/10;A61K9/48;A61P11/06;A61P11/10;A61P11/14;A61K31/405;A61K35/413;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12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肺 止咳 祛痰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润肺止咳祛痰定喘药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下述重量份配比的中药材:
熊胆粉0.05-1.0或熊胆汁0.5-10 贝母10-40 枇杷叶40-90 桔梗6-30
半夏1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下述一种或几种或其组合的中药材,其重量份配比为:
矮地茶20-250 乌梅5-100 百部5-30 麻黄5-30 黄连2-20 苦杏仁10-200
甘草2-20 薄荷脑0.1-3.0 蜂蜜20-300。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下述一种或几种或其组合的中药材其较佳重量份配比为:
矮地茶30-100 乌梅10-30 百部10-20 麻黄10-20 黄连5-10
苦杏仁20-50 甘草5-10 薄荷脑0.1-2.0 蜂蜜100-200。
4.根据权利要求1和2和3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最佳组合及最佳重量份配比为:
熊胆粉0.65-1.0或熊胆汁6.5-10 贝母10-12 枇杷叶80-90 桔梗20-30
半夏10-15 矮地茶44-47 乌梅12-16 薄荷脑0.4-0.5 蜂蜜30-60。
5.制备如权利要求1和2和3和4所述药物,其特征在于:
A:将熊胆粉研细或将熊胆汁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B:贝母,用50-95%乙醇渗漉或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贝母稠膏或干燥粉碎成贝母细粉,备用;
C:取枇杷叶、桔梗、半夏;或加入或矮地茶或乌梅或百部或或苦杏仁或麻黄或黄连或甘草或其组合,加水3-20倍量,煎煮1-4次,每次0.5-4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制成水提物稠膏或干燥粉碎成水提物细粉,备用;
D:取熊胆粉或熊胆汁或细粉、贝母稠膏或贝母细粉、及C所述水提物稠膏或水提物细粉混合搅拌均匀,另将薄荷脑磨细或用少量乙醇溶解后加入,取适量辅料,按照药物制剂方法,制成药剂学上可接受口服固体制剂,包括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咀嚼片剂、分散片剂、丸剂、滴丸剂。
6.制备如权利要求1和2和3和4所述药物,其特征在于:
A:熊胆粉备用;或将熊胆粉用水溶解,滤过,备用;或熊胆汁滤过,备用;
B:贝母,用50-95%乙醇渗漉或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贝母流浸膏或贝母稠膏;
C:取枇杷叶、桔梗、半夏,或加入或矮地茶或乌梅或百部或苦杏仁或麻黄或黄连或甘草或其组合,加水3-20倍量,煎煮1-4次,每次0.5-4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制成水提物清膏或浸膏或稠膏,备用;
D:取熊胆粉或熊胆液或熊胆汁、贝母流浸膏或稠膏、水提物清膏或浸膏或稠膏,搅拌均匀,另将薄荷脑磨细或用少量乙醇溶解后加入,再加入适量防腐剂和香精,蜂蜜,适量辅料,按照药物制剂方法,制成药剂学上可接受口服半固体或口服液体制剂,包括口服液剂、膏剂、糖浆剂、溶液剂、软胶囊剂。
7.根据权利要求1和2和3和4和5所述药物的最佳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A:将熊胆粉研细或将熊胆汁干燥成细粉或熊胆汁备用;
B:贝母粉碎成粗粉,浸渍8-60小时,用贝母重量6-16倍重量的65-75%乙醇渗漉;或回流提取,第一次4-9倍量乙醇,回流0.5-4小时,第二次2-7倍量乙醇,回流0.5-2小时;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贝母稠膏或干燥粉碎成贝母细粉;
C:取枇杷叶、桔梗、半夏;或加入或矮地茶或乌梅或百部或苦杏仁或麻黄或黄连或甘草或其组合,加水6-14倍量,煎煮1-3次,每次1-3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水提物稠膏或干燥粉碎成水提物细粉,备用;
D:取熊胆粉或熊胆汁或细粉、贝母稠膏或贝母细粉、及C所述水提物稠膏或水提物细粉混合搅拌均匀,另将薄荷脑磨细或用少量乙醇溶解后加入,取适量辅料,按照药物制剂方法,制成药剂学上可接受口服固体制剂,包括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咀嚼片剂、分散片剂、丸剂、滴丸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文龙,未经杨文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774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