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8056.8 | 申请日: | 200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6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喻达辉;刘建业;谷龙春;黄桂菊;曾关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C12N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3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珠母 人工 苗陆基 可控 水体 中间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贝类的养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大珠母贝人工苗用陆基可控水体进行中间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俗称白蝶贝,是生产大型珍珠最重要的贝类,其贝壳可制作贝雕和其他工艺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大珠母贝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与海南岛、雷州半岛等地。我国上世纪70年代获得人工育苗成功,80年代获得插核育珠成功,但自1985年以来,其2mm左右的幼苗在海区养殖大规模死亡,成活率非常低,一般不足1%,缺乏贝源,导致一度兴起的大珍珠养殖业就此崩溃。
目前,大珠母贝都是在海区进行中间培育或是直接养成。然而,由于大型敌害生物多,捕食贝类幼苗,会导致大量贝苗死亡;如果用密封笼具,网眼容易堵塞,导致饵料生物缺乏,以及局部缺氧,容易造成贝苗生长差,甚至死亡。加上海区水质情况复杂(如污染、富营养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可控程度差,饵料生物量低,导致幼苗生长不好,大量死亡,成活率低,影响规模化养殖生产,甚至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采用可控水体进行中间培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大珠母贝人工苗用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一个陆基水泥池或土池,0.5-2亩;
(2)海水经过滤后,灌注到池中,至池中水深1~2米;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25-150公斤/亩;
(3)当池水pH恢复到8.3左右时,将1-3mm大小的贝苗放入开放式笼具或类似的开放式笼具中,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
(4)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施用肥料培养单孢藻类,使水色保持绿色或黄绿色,给贝苗提供饵料;每次施肥每亩用2-3公斤,施用时先将肥料溶于水,再均匀泼入水中;
(5)每天添加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达2-5cm。
所述的海水需经沙井过滤或筛绢过滤,将海水中的不利于大珠母贝生长的杂质去除,并对海水用生石灰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所述的非埋栖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中投放2000~3500个贝苗,每亩放苗20-30万左右,密度太大,饵料生物不够就长得慢。
应将养殖大珠母贝的水色控制呈绿色或黄绿色较好。当水变清时需要施用肥料调节水色,所述的肥料如尿素、磷肥等,按正常的用量不会对大珠母贝苗的生长产生影响。
所述的水温在高温季节,可在池上方搭透光率90%的遮光网,来控制水体温度保持在18~3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适于推广使用。
2、通过本发明方法,由于不会受大型敌害生物捕大珠母贝幼苗,及水质情况影响,大珠母贝幼苗中间培育的成活率高。在海南琼海、安游养殖基地,采用本发明方法在6、7月份分三批放苗,每批放苗间隔一个月左右分别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本发明方法的存活率平均达到80%以上,而传统中间培育成活率不到1%,本发明解决了大珠母贝养殖的贝源问题,对恢复我国大珠母贝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所用的非埋栖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1)设置一个陆基水泥池或土池,0.5-2亩;
(2)海水经沙井过滤过滤后,然后灌注到池中,池中水深1.5米;用生石灰对海水进行消毒;用量为140公斤/亩;
(3)当池水pH恢复到8.3左右时,将3000个2mm大小的贝苗放入非埋栖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中,每亩吊养150笼左右,即每亩放苗20-30万左右,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
(4)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施用尿素培养单孢藻类,使水色保持绿色或黄绿色,给贝苗提供饵料;每次施肥每亩用2-3公斤,施用时先将肥料溶于水,再均匀泼入水中;
(5)水体温度在18℃~33℃;
(6)每天添加沙井或200目筛绢过滤的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达2-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80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楼危急逃生设备
- 下一篇:井下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