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波与电子关系的演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8249.3 | 申请日: | 200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6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冯建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建光 |
主分类号: | G09B23/06 | 分类号: | G09B2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4094广东省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关系 演示 装置 | ||
本发明发明涉及物理学教学器具技术,特别是一种波与电子关系的演示装置
过去的物理学教学器具技术中,未做成对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原理演示的教学器具。
康普顿效应和电子衍射实验,使人们相信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学生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接受的教育,是很被动的。实际上该原理与事实是存在矛盾之处的;例如中国普通高校的非物理专业的教材《物理学》里记述了伦琴射线被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后,物理学家们又深入做了伦琴射线在强磁场中传播的结论:伦琴射线在强磁场中是可以直线传播的。但是在“波粒二象性原理”的教学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该类事实。这显然是使学生误入歧途的教学方法。
本发明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和教学方法的不足,而提供符合事实的又较直观易懂的一种波与电子关系的演示装置。
本发明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结构由一副电子枪、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通光孔、第二通光孔、一组磁铁、感光底片、底片盒和一根支承柱组成。第一通光孔和第二通光孔的直径均仅为0。1-1mm,分别位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板面中心,二板之间相隔距离为1000-5000mm,;电子枪、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底片盒依次排列并均固定于截面为矩形的支承柱的上侧面;电子枪的枪口,与第一通光孔和第二通光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并互相对应。相距为10mm的二块磁铁固定于支承柱的上侧面并组成磁场,磁场强度为1T-1。5T;并对应于第一通光孔和第二通光孔位于直线,磁铁位于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保证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可配合地通过磁场并直达感光底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为由铅等等金属制成的薄板。底片与第二通光孔相距为0。1-10mm。当电子束经过磁场后,电子发生偏离原直线,最终不能到达第二通光孔和底片。按电子具备“波粒二象性”原理,感光底片应当不会感光;如果电子受磁场作用偏离原直线后却出现底片感光现象,就说明电子与电磁波是各自独立的。同时说明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包含了某种电磁波(这里把它称为X波),它与电子呈混合状态。从而,证实电子具备“波粒二象性”的真与假。
在经典的相关实验中,可能疏忽了电子束的发射速度的影响。比如电子的发射强度或速度太大,同时所装配的磁场强度又太小,这样就不利于获取真实的实验结果;速度太大的电子在穿过磁场时会不受较弱磁场的影响而通过第二通光孔并使感光底片暴光。
本发明发明的实施例可分为二类:①为非真空状态的;②为真空状态的:此结构中,电子枪、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一组磁铁、荧光屏和一根支承柱均位于真空管里。感光底片和底片盒可用荧光屏代替。同时配合放大镜或显微镜而便于学生直接用眼睛进行实时观察。
另外,磁铁可由普通线圈与铁芯配合形成磁场的器件来代替。
上述技术均由现有相关电子技术制成。比如,电子枪可采用小型的功率较低的示波器里的电子枪,等等。
应说明,电视机显像管图像调节的调节线圈,其作用的本质是:调节电子束的“能量液”(见中国专利:《能量液测定仪》说明书)或“基态液”(见中国专利:《一种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书)密度的分布,通过该分布而达到调节电子束里的“基态波”(见中国专利:《一种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书)的分布;并不是通过调节电子束里的“电子流”来实现图像调节的。因电子束里含有“基态液”和“基态波”。
不过,原子或电子等等粒子的自旋运动,其波动性均会在“基态液”里产生“基态波”。这类原理也是造成“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现象的因素之一。该类波存在于有关探测的仪器及其天线里;但是,它与经典的电子具备“波粒二象性”原理有本质的不同;至少,它不属于“电子流”或“粒子流”。
另外,本人认为:“基态波”在密度差异较大的不同密度的“基态液”里传播时会出现“折射”或“拐弯”现象,有点象光在水里会折射那样。该方面原理可由原子光谱现象得到证实。而且,从原子光谱现象里可看出:原子外包壳呈多层状结构。由此可见,经典的“引力透镜”效应实质是天体磁场里的“基态液”起到了对光的“折射”作用。这时,应当说,天体磁场里的“基态液透镜”使光“拐弯”了。光“拐弯”现象,并非为“时空弯曲”或“引力透镜”的缘故。因此牛顿三维空间原理未必不成立。
本发明发明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分辨出电子与电磁波的关系,形成对于电子具备“波粒二象性”的真与假作出直观易懂效果的肯定的结论,克服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推测性说教的缺点。
现给出附图如下:
图1。本发明发明的原型实施例示意简图
图2。本发明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示意简图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发明的结构细节和工作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建光,未经冯建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82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