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盗锁锁芯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9838.3 | 申请日: | 200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6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其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其安 |
主分类号: | E05B35/00 | 分类号: | E05B35/00;E05B27/10;E05B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36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盗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盗锁锁芯,特别是一种不能以技术性开启的机戒锁锁芯。
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戒锁具一般采用弹子锁定,由于这种锁一般采用在锁芯的一侧的外弹子钻进内锁芯的孔位,并挡在内外锁芯交错的位置间,起到锁定作用。开锁时,钥匙可以用其高底的齿间调整内弹子外头全部顶平到内锁芯表面位置,从而使内锁芯转动就可开锁。但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人不用钥匙也可以技术性开启,最常用的方法是,使内锁芯在扭动受力的情况下,同时将内弹子朝外弹子的方面不断的拨动测试也可以把外弹子逐一顶回到外锁芯,使锁被开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场开发了不少防盗锁,但由于存在一些防盗技术不理想或是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等等原因,所以防盗锁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盗锁的弹子和锁芯结构,无法在无钥匙的情况下用对内弹子实施测试性的不断向外弹子方面推顶的方法进行开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内锁芯里设置一种可以两向拨动的活动插销。在锁锁定时,有些插销长出内锁芯,卡在内外锁芯之间;有些插销没有长出内锁芯,是其对顶着的弹子卡在内外锁芯之间。每一根插销外头都对顶着一只弹子,弹子外由弹璜顶向插销方向。每个插销中有一可以拨动插销的拨头。开销的钥匙上开有一条蛇形槽,要开锁时,钥匙的左右弯点,可以对插销的拨子进行双向的调整,把长出内锁心表面的插销退回,把不到内锁芯表面的插销推到内锁芯表面,通过这样调整拨子,把锁内所有的插销都调整到对齐内锁芯表面的位置,锁就开启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如果想用测试的方法开启,当拨动拨子时,首先不知道往左还是往右,即使一个拨对了,将这个插销定位之后,其它插销就不好操作。因为这个定了位的拨子会影响其它拨子的拨动。所以没有钥匙开启时,由于对这些插销无法确定它是往左还是往右拨,要拨多少,而且当每一个插销都无确定拨动方向的时候就无法统一拨动,这样各个插销就无法被集中进行测试,所以技术性开启相当困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外视图
图2是锁芯纵向剖面构造图
图3是本锁锁定状态时的横向剖视图
图4是本锁开启状态时的横向剖视图
图5是本锁钥匙的正视图
图6是钥匙开启锁时拨头所处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纵向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有两种:
实施方式一:
图中1.外锁芯,2.内锁芯,3.插销,4.拨头,5.钥匙槽,6.孔槽,7.弹子,8.弹璜,9.钥匙体,10.蛇形槽,11.槽口,12.弯点,13.拨头窗口,14.导钥轨,15.拐形插销。
图1中的圆柱形外锁芯(1)内装可以旋转的圆柱形内锁芯(2)。
图2中的圆柱形插销(3)(平行内锁芯(2)的直径方向)横穿内锁芯(2)左右,插销(3)的总长等于插销(3)所穿过内锁芯(2)相对应部位的左右的长度[一般为内锁芯(2)直径的长度]。插销(3)的两端各对顶着一个弹子(7),两个弹子(7)外的部各顶着一个弹璜(8)。在插销(3)长度方向的大约五分之二左右处铸有一个拨头(4),拨头(4)同样为圆柱形,其圆柱的直径与插销(3)的直径相等。拨头(4)垂直于插销(3)的长度方向,从插销(3)中部长出,伸到钥匙槽(5)内。拨头(4)从插销(3)中大约五分之二左右处长出,这样拨头(4)两侧的插销(3)是一边长一边短。
当锁处于锁定状态时,拨头(4)处在内锁芯(2)的中部,拨头(4)两侧的插销(3)部分一边长一边短,长的一边探出内锁芯(2),插进外锁芯(1)的孔槽(6)内,孔槽(6)内有直径等于插销(3)直径的圆柱形弹子(7),弹子(7)底部由弹璜(8)顶着。另一头则差一段没探出内锁芯(2),这一头外对顶着一只卡在内锁芯(2)和外锁芯(1)之间的弹子(7),弹子(7)底部由弹璜(8)顶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其安,未经黄其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98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