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纫机的穿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0311.2 | 申请日: | 200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7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5B87/02 | 分类号: | D05B8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纫机 穿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提供有一种以往的“当按下捏手并将支撑轴前端的钩部定位于与针的线孔同一个水平高度之后,通过在水平上向一个方向对捏手进行摆动操作,来用钩部挂上针线对针进行穿线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
然而,在该穿线装置中,将钩部定位于与线孔同一个水平高度上,是通过在缝纫机臂内部,支撑轴与限制部件卡合而实现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用新型登录第2586783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穿线装置中,当不能将钩部定位于与针的线孔同一个水平高度时,则必须要在缝纫机臂内部,调节支撑轴与限制部件卡合的位置。这时,必须将缝纫机臂敞开,这将是一个很繁琐的工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以提供一种能够将钩部很容易地定位于与针的线孔同一个水平高度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作为技术课题。
如技术方案1所记载,为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所述的技术方法如下,即“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具备:支撑轴,该支撑轴与针平行地被设置且在其内部具有向下方敞开的内螺纹部;穿线体,该穿线体安装于上述支撑轴上并可沿着轴方向移动;弹簧,该弹簧对上述穿线体向下方施力;螺栓部件,该螺栓部件具有可在轴方向上移动并螺装于上述内螺纹部的外螺纹部、以及从下侧与上述穿线体卡合的头部;钩,该钩固定于上述穿线体,且当上述支撑轴从初始位置进行规定量的下降、摆动之后,进入到针孔中。”
在具有技术方案1中定义的构成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中,穿线体安装于支撑轴上并可沿着轴方向移动,并通过弹簧的作用,常时被向下方施力,且该穿线体的下端部与螺栓部件的头部卡合。然而,由于螺栓部件的外螺纹部与在支撑轴上向下方开口的内螺纹部螺装并且可沿着轴方向移动,因此若调整其螺装深度,则可以调节穿线体的水平高度。从而,在缝纫机臂的外侧,可以容易地将与穿线体成一体的钩部定位于与针的线孔同一个水平高度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有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一实施方式例的针棒臂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例位于初始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X部的放大图。
图4为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支撑轴、捏手、穿线部、以及钩部下降时的、图2所示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沿着图5的B-B线的剖视图。
图7为从图5的状态开始,使捏手、穿线部、以及钩部绕支撑轴周围摆动时的、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例的侧视图。
图8为沿着图7的C-C线的剖视图。
图9为捏手以及钩部成一体化的穿线体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支撑体位于初始位置时的、扭力弹簧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1为表示将穿线体向支撑轴安装时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图11中表示的构造的轴方向的截面概略图。
符号说明如下:
32...支撑轴;52...弹簧;54...螺栓部件;60...穿线体;62...钩引导部;64...穿线钩;92...扭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涉及的穿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
图1到图8中,针棒臂10通过销16可摇动地轴安装于托架14,该托架14固定于缝纫机臂12的规定部位。众所周知,该针棒臂10的摇动,是从位于缝纫机臂12的前方的操作者来看为左右方向的摇动。
针棒臂1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规定距离的部位10A与10B上,对针棒20进行保持,且针棒20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针棒20上固定有针棒供座22,该针棒供座22连接于未经图示的曲柄机构。在针棒20的前端部上,安装经针夹24被可拆装地安装的针26。穿线钩64(图9)插入到针26的孔28中,且该穿线钩被保持于与接下来说明的穿线装置30的穿线体60成一体的钩引导部62、62。
众所周知,当曲柄机构的上轴(图示略)转动时,使针棒供座22以及针棒20一体地沿着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针棒20的前端部的针26随着该往复运动而进行缝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精机株式会社,未经爱信精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03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