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酞菁基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0480.6 | 申请日: | 200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彧;刘莹;张伟安;林楹;庄小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08 | 分类号: | C07F1/08;H01L51/46;H01L5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淑章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酞菁 基金 有机化合物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酞菁基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在所有光伏薄膜材料中,高质量的CIS(如CuInSe2,CuInS2和CuGaSe2)及CIGS[如Cu(In,Ga)x(S,Se)2]合金薄膜能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因此吸引了材料学家和化学家极大的关注。
Hirpo等报道了第一个结构得到确证的可溶性化合物(Ph3P)2CuIn(QR)4(其中Q为S或Se;R为乙基或异丙基)(Hirpo W.,Dhingra S.,Sutorik A.C.et al.,J.Am.Chem.Soc.1993,115,1597);Cezkeliu等以InCl3,CuI和[(CH3)3Si]2S为起始原料,经过三步法制备亚磷酸三苯酯[(PhO)3P]配位的CuInS2(CIS)配合物(Czekelius C.,Hilgendorff M.,Spanhel L.Et al.,Adv.Mater.1999,11,643);及Arici等将含有(PhO)3P配体的CuInS2纳米颗粒掺杂到高分子基质中制备了基于CuInS2的杂化物太阳能电池(Arici E.,Sariciftci N.S.,Meissner D.et al.,Funct.Mater.2003,13,165)。
然而,现有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的化合物存在着使用困难(难于用常规旋涂法或丝网印刷技术制备成薄膜器件)、响应光谱范围难于调节和控制以及线性光学吸收系数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缺陷。鉴于此,本领域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的化合物(能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发现:酞菁拥有相对较长的激子扩散长度(大约在100纳米~1微米),较大的载流子迁移率(0.1~1cm2/Vs)。固态时较宽的吸收带能够覆盖了太阳光谱的50%,若与作为电子受体的具有平面结构的化合物结合,则其吸收光谱可以覆盖太阳发射光谱的80%以上。据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设计并制备式(1)所示的含酞菁基金属有机化合物。
式(1)中,R为六元芳环基,R2为式(2)所示的酞菁基(其中曲线表示配位键连接位),R3为式(3)所示的酞菁基(其中曲线表示配位键连接位),
其中:R1为C4~C10烃基,M1和M2分别独立选自镓(Ga)或铟(In)中一种。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R1为C4~C10烷基,最佳的R1为叔丁基。
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R为苯基;
制备本发明所说含酞菁基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以邻苯二腈衍生物(式A所示化合物)为原料,首先在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将所说的邻苯二腈衍生物与M1X3(或M2X3)反应得相应的中间体[式(2-a)或式(3-a)所示化合物];然后在有惰性气体存在条件下,将所得中间体与CuI、[(CH3)3Si]2S和(R)3P反应得目标化合物[式(1)所示化合物]。其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其中:式A所示化合物的制备参见(Hanack M.,Metz J.et al.,Chem.Ber.1982,115,2836);X为卤素(F、Cl、Br或I);M1、M2和R1的含义与前文所述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04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