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钻杆管端加厚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70714.7 申请日: 2007-11-21
公开(公告)号: CN101439385A 公开(公告)日: 2009-05-27
发明(设计)人: 袁鹏斌;王广群;周勇其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
主分类号: B21J5/06 分类号: B21J5/06
代理公司: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敏杰
地址: 200941上海***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钻杆 加厚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钻采用钻杆、油管、套管的管端加厚技术,特别是一种钻杆管端加厚方法。

背景技术

钻杆是石油天然气钻采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钻杆由管体和带有螺纹的接头组成。螺纹接头和管体的连接方式为摩擦焊接。为了实现大壁厚接头与小壁厚管体的合理焊接,一般都要对管体两个端部进行加厚,这样可以改善钻杆焊接处在工作中的应力分布,实现平滑过渡,提高钻杆的工作和使用性能。目前我国钻杆生产主要根据美国API的标准,该标准要求:管端加厚必须有内加厚过渡段(Miu)、内加厚段(Liu)和外加厚过渡段(Meu)、外加厚段(Leu),见图1。标准规定:内加厚过渡段的长度不小于76.2mm。我国依据实际情况及API标准,规定内加厚端过渡带长度不小于100mm。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深井、超深井、定向井、大位移井、水平井、多分枝井作业的增多和复杂钻井技术的推广使用,钻杆承受的拉、压、弯、扭等力增大,井下温度、压力增大,腐蚀环境复杂,导致钻杆在内加厚过渡带刺穿失效,轻则影响生产、造成损失,严重的造成生产事故。以塔里木油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发生钻杆失效173起,155起为加厚过渡带刺穿;2005年发生钻杆失效128起,钻杆刺穿116起,2006年发生钻杆失效97起,钻杆加厚过渡带刺穿33起。可见钻杆加厚过渡带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水平,是影响钻杆寿命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

目前所使用的钻杆管端加厚方式有三种:内加厚、外加厚、内外加厚,以内外加厚最为普遍。钻杆的加厚依据不同的规格、加厚比,可分为:两道次加热加厚、三道次加热加厚、四道次加热加厚。目前普遍采用的多道次内外加厚工艺,该工艺步骤具体描述如下:

管端外加厚过渡段(Meu)、外加厚段(Leu)的锥度、长度是通过模具控制成型的,内加厚过渡段(Miu)的锥度、长度是通过冲头的顶锻自由成型的,由于单道次加厚比小于等于1.5,第一道次加厚比经常为1.3,因此一般(非厚壁)管体都要经过三道次或四道次的加热加厚。内外加厚过程中,第一道次Meu1取30-40mm,第二道次Meu2取40-50mm,第三道次Meu3取50-60mm,三个道次Meu逐渐加大;由于外加厚过渡段锥度大,管壁加厚前径向形变量和轴向形变梯度大,管壁在冲头的顶锻下,在外过渡段型腔部分易发生失稳而出现局部弯曲,由于内过渡带为自由形成区,因此造成顶锻过程中在内加厚过渡段(Miu)出现凸起和凹坑。归纳起来,现有的工艺具有以下缺点:

1、进行第一道次加厚时,冲头顶锻时,管子向外容易失稳而产生弯曲,见图2。

2、冲头进一步进给时,外锥面较短,在外平行段(Leu)和外锥面(Meu)的衔接处的管子内壁,形成凹坑,见图3。

3、由于外锥面处模具的限制,高温金属在顶锻压力下,流经外锥面时发生方向改变,外锥面锥度越大,变向越剧烈,在外锥面消失出金属增厚快,而起变点至外锥面消失处厚度增加缓慢,此处经常形成凸起,见图3。

如上所述:改进钻杆加厚工艺技术,提高加厚过渡带质量,始终是钻杆生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杆管端加厚方法,主要解决现有的钻杆内外加厚法多道次加厚工艺中,第一加厚道次内加厚过渡段起点处经常出现凹坑、凸起的技术问题,改善了内加厚过渡带的平滑过度形状,保证了加厚带消失点处圆角直径大于300mm,减少了修磨工作量,提高了加厚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钻杆管端加厚方法,管端外加厚过渡段、外加厚段的锥度、长度是通过模具控制成型的,内加厚过渡段的锥度、长度是通过冲头的顶锻自由成型的,其特征在于:加工中各个道次Meu逐渐缩短,锥度逐渐增大。

所述的钻杆管端加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加厚道次Meu1取100-110mm,第二道次Meu2取70-80mm,第三加厚道次Meu3取50-60mm。

附图说明

图1是钻杆管端加厚结构示意图。

图2是使用现有钻杆管端加厚方法管子向外产生弯曲的情况示意图。

图3是使用现有钻杆管端加厚方法在Leu和Meu的衔接处的管子内壁,形成凹坑和凸起的情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未经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07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