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药药效物质机理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及其分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0732.5 | 申请日: | 200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1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亦学;曹志伟;陈宇综;陶林;吴迪;赵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G06F17/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洁 |
地址: | 200235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 药效 物质 机理 生物 信息 分析 平台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药效物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中药药效物质机理分析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中药药效物质机理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及其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沿用中药配方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在某些领域中中药的疗效比西药要更加显著,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和地位,因此对于中药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药理机制的复杂性主要是源于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任何一种中药均含有多种主要有效成分,每种主要成分作用的靶点可能都不同,靶点蛋白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中药所表现的药效是其多种主要有效成分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需要分析中药里含有的活性成分组成以及活性成分的含量。活性成分的含量可能会因为不同中药的生长条件,采集时间和炮制方法等有所改变。迄今为止,通过实验方法已有2500多种中草药的活性成分被测定,但散见于浩瀚的文献中。参考文献1(黄泰康主编,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97年)是系统论述中药成分、药理研究的较为权威的大型工具书。但该手册中也仅收录了常用429种中药的主要成分及药理,而且没有每种成分的含量信息。这样就给中药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以及中药的药理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不便。
因此,传统的生物学实验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只能从单一或有限的成分出发去观察其在某一方面的药理现象,难以从系统和全面的角度上同时对多组分作用于系统的网络效应进行实验分析,所以对于复杂的中药机理研究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因此,如何准确确定中药主要有效成分,进而分析这些主要有效成分作用的潜在靶点、与潜在靶点作用的蛋白、以及上述各种蛋白之间存在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从“多成分→多靶点→相互作用”的视角来诠释中药的药理机制,模拟中药药理机制的网络效应,以突破以往传统研究中单基因病分析方法在复杂疾病中的局限性,显得极为迫切与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供一种中药药效物质机理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及其分析方法,该生物信息分析平台能全面分析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机制,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为中药药理研究提供指导,可以大大加快中药药理研究,加速开发新型中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中药药效物质机理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及其分析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中药药效物质机理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其特点是,包括中药活性成分及含量数据库模块,INVDOCK软件包模块和网络数据库模块。
所述网络数据库模块包括人类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
所述网络数据库模块还包括代谢数据库和信号转导数据库。
所述网络数据库模块还包括治疗性药靶数据库、药物副作用靶点数据库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出数据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中药药效物质机理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进行中药药效物质机理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包括步骤:
a.确定待测中药,检索所述中药活性成分及含量数据库模块,获得一系列主要有效成分;
b.根据所述主要有效成分,利用所述INVDOCK软件包模块,获得一系列潜在靶点蛋白;
c.根据所述潜在靶点蛋白,检索所述网络数据库模块,构建所述潜在靶点蛋白的调控网络;
d.根据所述调控网络,提取出一组中药疾病相关蛋白。
所述网络数据库模块包括人类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所述调控网络包括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所述网络数据库模块还包括代谢数据库和信号转导数据库,所述调控网络还包括代谢通路和基因调控网络。
所述网络数据库模块还包括治疗性药靶数据库、药物副作用靶点数据库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出数据库。
上述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其特点是,还包括步骤:
e.对所述中药疾病相关蛋白分类形成中药复方特异靶点库;
上述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f.根据所述中药复方特异靶点库,进行中药复方主要有效成分研究及其分子机制的分析,结合临床试验,开发以复方主要成分构成的现代中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07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感器信息融合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带提示器的枕头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