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处理的砂滤除油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0803.1 | 申请日: | 200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9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庞维海;高乃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4/26 | 分类号: | B01D24/26;B01D24/46;B01D17/0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的砂滤除油器。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除油方面,目前国内外用的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浮法除油装置
气浮技术是国内外含油废水处理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水处理技术,其原理就是在水中通入空气或其他气体产生微细气泡,使水中的一些细小悬浮油珠及固体颗粒附着在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从而完成分离的一种净水法。
由于大部分含有废水中,油处于乳化状态,因此气浮除油需要先在含油废水中加入破乳剂,这就等于使废水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采用溶气气浮的方式,能耗也比较高,并且会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造成金属管道的腐蚀。
2、膜分离法除油装置
膜分离法是在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膜法处理含乳化油废水,一般可不经过破乳过程,直接实现油水分离。并且在膜法分离油水过程中,不产生含油污泥,浓缩液可焚烧处理;处理量和水质较稳定,不随进水中油浓度波动而变化。但膜分离法的缺陷是膜组件容易被污染,且难以清洗,并且不适合流量大或含油量低的废水。
3、吸附法除油装置
最常见的吸附剂是活性炭,它不仅对油有很好的吸附性能,而且能同时有效地吸附废水中的其他有机物,对油的吸附容量一般为30~80mg/g,但成本高,再生困难,一般只用于含油废水的深度处理。
4、过滤方法除油装置
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处理含油废水的方法。在处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滤料对处理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滤料的形状来看,可分为纤维状和颗粒状;从滤料的性质来看,材质表面的亲油疏水性是主要的。但由于亲油性滤料在吸满油以后,在原有的装置内很难被清洗干净,因此工程上很难采用吸附的方式来除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满足除油效果,又不需要在水中添加破乳剂的用于水处理的过滤除油器。
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水处理的过滤除油器,由洗砂器和过滤器通过管道和阀门连接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
过滤器6为一上部呈圆筒形、下部呈漏斗形的滤罐,由进水管1、配水管2、导流板3、导砂器4、石英砂滤层5、出水槽7和出水管8组成,进水管1位于过滤器中部一侧,进水口27处设有配水管2和导流板3,且导流板3位于配水管2上方,过滤器6中心位置设有一梭形的导砂器4,导砂器4上方为石英砂滤层5,石英砂滤层5与过滤器6侧壁之间为清水区26,出水槽7呈圆环形结构,位于过滤器6顶部,出水槽7一侧连接出水管8;
洗砂器15为中部空心的矩形结构,由减速电动机13、套筒14、斜板16、蒸汽管17、蒸汽总管18、出水管19、搅拌器20、集砂斗21和配砂斗23组成,斜板16位于洗砂器15中部,蒸汽管17位于斜板16下方,搅拌器20位于洗砂器15底部,套筒14位于斜板16中部,电动机13位于套筒14上方,电动机13的输出轴穿过套筒14连接搅拌器20,集砂斗21位于洗砂器15底部一侧,集砂斗21通过输送机22连接配砂斗23,出水管19位于洗砂器15一侧上方,蒸汽管17连接蒸汽总管18;
过滤器6圆筒形顶部开口,配砂斗23的落砂口对准该开口部位,过滤器6底部连接输砂管12,输砂管12另一端连接洗砂器15顶部,过滤器6的清水区26通过冲洗水阀24、冲洗水管25连接洗砂器15底部。
本发明中,斜板16材质可以采用不锈钢,斜板16之间的间距为25-33mm,斜板16的倾角为55-65°。
本发明中,配水管2可以采用环形穿孔配水管。
本发明中,导流板3可以采用环形导流板。
本发明中,过滤器6底部采用支腿11固定。
本发明中,输砂管12采用三通管,一端连接过滤器6底部,另一端连接连接送风管10,送风管10连接鼓风机9,第三端连接洗砂器15项部,使石英砂通过气提方式输送至洗砂器15。
本发明中,搅拌器20的浆呈S形。
本发明中,输送机22采用无轴螺旋输送机。
本发明中,洗砂器15的外壁设有保温层。
石英砂是良好的亲油性滤料,它可以吸掉水中的细小油珠,并且这种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在吸附过程中不需要添加化学药剂。虽然有人曾想到用石英砂滤池来过滤除油,但最终不得不因为无法洗掉石英砂上的油而放弃,而本发明则很好地解决了水中含油的物理去除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08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路面标志
- 下一篇:用于产生、转换和储存能量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