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电厂脱硫上网电量的计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0847.4 | 申请日: | 200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0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杨伟群;张卫红;郭翔;陈晓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电力调度通信局 |
主分类号: | G01R11/00 | 分类号: | G01R11/00;G01R11/5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 炜 |
地址: | 200233上海市徐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电厂 脱硫 上网 电量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火电厂脱硫上网电量计算方法的实现技术。
背景技术
我国是以燃煤为主的国家,据统计,1995年煤炭消耗量为12.8亿吨,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达2370万吨,超过美国2100万吨的排放量,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第一大国。目前全国62%以上的城市SO2浓度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占全国面积40%左右的地区受到SO2大量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因此控制SO2的污染势在必行。
1996年我国颁布的新《大气污染防治法》针对我国酸雨和SO2污染日趋加重的情况,规定对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酸雨的地区和其他SO2污染严重地区划定酸雨控制区或者SO2控制区,控制区内新建的不能燃用低硫煤的火电厂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必须配套建设脱硫和除尘装置,或者采用相应控制SO2的措施;已建成的不能燃用低硫煤的企业应采取控制SO2排放和除尘措施。国家环保局要求在两控区内,要把治理措施作为当地规划的重点内容。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SO2的控制途径有三种: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其中,烟气脱硫(FGD即Flue Gas Desulfuration)是目前世界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方式,是控制SO2污染和酸雨的主要技术手段。
全世界已有15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了FGD装置,其设备总装机容量相当于2-2.5亿Kw,每年去除SO2 1000万吨。据统计,1992年,全球安装了FGD装置646套,其中美国占55.3%,德国占26.4%,日本占8.6%,其余国家占9.7%。由于上述三国大规模应用FGD装置,且成效显著,虽然近年三国电站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加,但SO2排放总量却逐年减少。
在我国,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能耗,形成节约、环保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减少火力发电厂的污染排放量是贯彻节能减排方针的重要途径。在火力发电厂新建脱硫系统,可大大改善电厂污染排放量,是目前火电厂实现环保运行的主要手段。
随着火电厂脱硫系统的建设和投运,凸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火电厂自身缺乏脱硫系统投入运营的积极性。其次电网公司缺乏脱硫系统运行监视、评估的技术手段,不能形成闭环反馈从而促进火电厂脱硫系统运行的有效控制。最后电网公司和火电厂之间不能进行脱硫时段上网电量的核算,从而极大地阻碍了脱硫系统的市场化运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推进脱硫工作的规范化、市场化、法律化的火电厂脱硫上网电量的计算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火电厂脱硫上网电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计算SO2量,SO2量=SO2浓度(mg/Nm3)×烟气量(Nm3/h),SO2浓度和烟气量由SCADA系统采集得到;
2)计算脱硫效率,其中:
-折算到标准状态、干基、6%O2下的原烟气中的SO2浓度
-折算到标准状态、干基、6%O2下的净烟气中的SO2浓度;
3)根据计算量判断是否为有效脱硫,有效脱硫的指标为:
a)脱硫效率介于80%~100%;
b)脱硫装置的脱硫总量大于脱硫装置设计总量的70%;
c)脱硫装置出口SO2浓度小于1200mg/m3;
当旁路烟气挡板关闭时,a)与b)两个指标同时满足即判定机组脱硫运行参数合格;当旁路烟气挡板打开时,a)与b)、c)三个指标同时满足即判定机组脱硫运行参数合格;
4)计算无效脱硫电量,处于无效脱硫状态的机组的上网电量定义为无效脱硫电量;电能量计费系统以每N分钟间隔采集电量数据,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每N分钟内的无效脱硫电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电力调度通信局,未经上海申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电力调度通信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0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