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分簇传感网的通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3391.7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1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付耀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713 | 分类号: | H04B1/713;H04L12/5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05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传感 通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分簇传感网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 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人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 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 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方式被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 送到用户终端,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计算世界以及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连通。传感器网络具 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国防、工农业、城市管理、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抢险救灾、 防恐反恐、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许多重要领域都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学 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对21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技术之一。
WSN的典型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以入侵探测为例进行说明,当一目标进入WSN布设区域 时,随机散布的节点端1、2、5、3、7将依次探测到目标,对于用户端,其处于检测态时, 需要获得的基本信息为目标报警、目标类型及目标运行轨迹等。此时,节点端1、2、5、3、7 上传的原始信息为目标触发、经模式识别后的目标类型,本身信息量较小,且由于该信息均 针对同一目标,信息高度相关,可在传输过程中通过信息聚合方式汇集。如节点端1和2的 原始信息汇集后为目标触发、目标类型(经融合后提高了识别概率)、目标轨迹(通过节点1, 2),更多节点端的汇集结果与此类似,目标触发、目标类型(识别概率进一步提高)、目标轨 迹(1,2,5,3,7…),最终传输到用户端的信息和原始信息在传输数据量上相去不远。而 若此时用户需要观察在某个节点端处(若该节点端含图像探测器)拍得的目标图片,该信息 量将较大,且在传输过程中无法减少信息量。同时,由于用户端接入形式可能存在不同,图 中示意了三个以不同方式接入网络的用户端,
方式1:无线传感网通过其sink节点接入互联网,将信息传送给在互联网上的用户端1;
方式2:无线传感网直接和处于高处的用户端2进行通信;
方式3:无线传感网通过卫星转发和用户端3进行通信。
因此,分簇已经成为设计和部署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种重要方法,与平面网络相 比,分簇网络在数据融合、节能、网管、吞吐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系统布设形 式,系统的初始状态将表现为围绕中心节点的分簇结构,距离相互靠近的节点形成一个簇, 并选择其中一个节点作为簇头节点,簇头端可和任意本簇内所有簇内节点端进行信息交互, 整个网络中存在多个簇,如图1所示,尽管在后续过程中网络节点端位置可能发生变化,但 将基本维持分簇结构。
对于分簇结构,根据传感网的网络构架可以看出,簇内通信的通信距离较簇间通信的通 信距离近,在均匀散布的情况下,簇间通信距离约为簇内通信距离的两倍。为使信息能在簇 间传输,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
方式一:增加发射功率;设原有功率为P,功放发射功耗为功放处消耗的功耗为PA, 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33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