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合成气制低碳烯烃的纳米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5292.2 | 申请日: | 200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6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敬畅;刘保献;曹维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889 | 分类号: | B01J23/889;C07C11/02;C07C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合成气 制低碳 烯烃 纳米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组合技术制备用于 合成气CO+H2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乙烯、丙稀、丁烯的纳米催化剂 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制取低碳烯烃的方法中,总体上可以分为两 大类:一是石油路线;二是非石油路线。自从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 两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研究和开发非石油资源合成 低碳烯烃的路线,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
70年代的时候,美国Mobil公司在开发了ZSM-5分子筛催化剂 后又开发了MTG合成汽油工艺,该方法第一段将CO和H2合成甲醇, 第二段由甲醇通过催化剂ZSM-5分子筛合成油。不过该方法合成汽 油转化率较低,从油制低碳烯烃成本昂贵。
1996年,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发了两段合成汽油的方法,催 化剂为Fe—Mn超细粒子催化剂,产物分布为:C1013.5%,C202.85%, C2=7.17%,C301.64,C3=9.76%,C401.14%,C4=5.85%,C5—C958.29, CO27%。上述结果虽然较好,但从C1—C9的烃类都有生成,产物分 布较宽,不利于产物的分离,而且低碳烯烃的含量不高。
华东理工大学的专利CN1446884中,通过天然磁铁制得组分和 重量百分比如下的催化剂:Fe3O4,95.0~98.0%;Al2O3,1.0~2.5%; K2O,0.5~1.0%;CaO,0.5~1.5%;SiO2,0~0.5%。催化剂用于 合成气费托合成反应制备烃类物质,空速2000h-1时,CO+H2的单程 转化率为66%,但产物中主要为C5+烃,低碳烯烃的含量少。
另外,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申报的专利CN1065026A中,催化剂 采用化学沉淀法、机械混合法制备,使用多种贵金属或稀有金属,如 铌、镓、镨、钪、铟、镱、铈、镧等作为助剂,虽然乙烯选择性可达 65%~94%,但CO转化率却很低,只有10%、12%和15%左右。 原料气CO的循环使用和贵重金属的加入势必会增加成本。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制备的铁-锰催化剂,以强碱(IA 族金属)K或Cs离子作为助剂,在压力1.0~5.0MPa,温度300~ 400℃的反应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活性(CO转化率90%以上)和 选择性(烯烃选择性66%以上)。其使用的载体为MgO等IIA族碱 土金属氧化物或高硅沸石分子筛(或磷铝沸石),但是气相产物中CH 化合物的含量受一定的限制。
北京化工大学申报的专利ZL03109585.2中,以活性炭为载体, 锰、铜、锌、硅、钾等为助剂的Fe/活性炭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低 碳烯烃的反应,在无原料气循环的条件下CO转化率可达96%~99 %,碳氢化合物在气相产物中的含量可达69.5%,乙烯、丙稀、丁烯 在碳氢化合物中的选择性可达68%以上,液相产物主要为水,效果 较好。但催化剂制备时使用的铁盐和助剂锰盐为较贵且较难溶解的草 酸铁和乙酸锰,同时使用了乙醇作为溶剂,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增加催 化剂制备过程中的原料成本和操作成本。另外由于碳氢化合物在气相 产物中的含量不高,影响了低碳烯烃总的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组合技术 制备用于合成气CO+H2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乙烯、丙稀、丁烯的纳 米催化剂。
本发明的主要优势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52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金钢齿轮齿圈过渡层的堆焊方法
- 下一篇:上吐下泄痢疾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