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油污泥燃料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5375.1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谢加才;赵政超;王宝峰;张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5/46 | 分类号: | C10L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 琦 |
地址: | 10001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泥 燃料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工艺方法,属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类。
背景技术:
油田含油污泥主要包括井场落地原油、联合站大罐沉降污泥和污水处理产生的含油污泥,具有点多面广、成分复杂多变且含有一定可燃物质、具有较高热值的特性。针对油田含油污泥的来源、特性以及各地自然条件、环保要求不同的特点,油泥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尽一样。含油污泥处理过程一般分为浓缩、脱水、最终处置三个阶段,浓缩与脱水属于污泥减量化范畴,在减量化基础上,采取一些先进技术进行最终处置,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多年来国内外对含油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对油田含油污泥的最终处理方法主要有污泥填埋、固化、焚烧、生物处理、化学热洗等技术。污泥填埋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固化处理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含油污泥中有害离子和有机物对土壤的侵蚀和沥滤,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但目前国内对于含油污泥固化处理尚停留在研究阶段,技术还不够完善,固化强度达不到生态建材的要求,其含碱度、毒性测试、放射性测试不符合建材要求。焚烧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污染物减量化和无害化,对原料适应性较强。但存在能耗高、设备投资高、工艺技术要求高等缺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物处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已开发了许多新的高效菌种,处理范围也相应在拓宽,目前,进一步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及驯化适应高浓度含油污泥的高效新菌种及减小污泥体积等方面。此方法的优点是能耗和处理成本较低,其缺点是处理周期长,对环烷烃、芳烃、杂环类处理效果差,对高含油难适应,资源无法回用。化学热洗法目前主要用于井场落地油泥的处理。一般以热碱水溶液反复洗涤,再通过气浮实施固液分离,将含油量30%的落地油泥洗至残油率1%以下,该方法能耗低,费用不高,易于实施,但难以处理乳化严重的含油污泥,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技术简单、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可以实现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含油污泥燃料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方法是根据不同泥源中含油量的不同,将含油污泥经脱水处理、添加适量煤粉和其它辅助原料及粉碎后制成具有一定热值的散装煤或型煤作燃料用,从而实现含油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其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如下:
1、含油污泥预处理。
根据油田各种含油污泥(原料泥)含油量、颗粒、杂物等成分的不同分别进行预处理,对于原油含量较高的含油污泥先行回收其中过多的原油,对于井场落地油泥要对泥中大颗粒无机成份进行分离,并对其中有回收价值的成份(如塑料等)进行回收再利用;
2、脱水处理:
将预处理后的含油污泥(原料泥)充分搅拌后采用机械对其进行压榨脱水处理,使其含水率降低至25-30%;
3、与粉煤混配并添加辅料。将脱水后的含油污泥与粉煤按10-20:1的比例混配,混配后的热值控制在4000Kcal/kg左右,混配时可向其中添加助燃剂、脱硫剂等辅助材料,使之与油泥充分混合;
4、粉碎。粉碎后制成散装燃料,袋装外售;
5、制作型煤。粉碎后的半成品进入型煤机制成型煤,直接外售;
6、由含油污泥制成的燃料供散煤炉或型煤炉燃烧用,燃烧后的炉渣可供制作道路板砖用。
本发明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运行灵活,安全可靠,成本低,利用它可以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资源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以下实施例给出,下面结合附图予以说明。
如图所示,将预处理后的原料油泥充分搅拌后,采用机械压榨挤水进行脱水处理,继而与粉煤混配并添加辅料,再将其粉碎制成散装燃料或成型煤,分别供散煤炉或型煤炉不同用户作燃料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53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