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高温堆燃料元件UO2核芯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75794.5 申请日: 2007-10-12
公开(公告)号: CN101172660A 公开(公告)日: 2008-05-07
发明(设计)人: 梁彤祥;郭文利;赵兴宇;郝少昌 申请(专利权)人: 清华大学
主分类号: C01G43/025 分类号: C01G43/025;G21C3/62;G21C21/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84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制备 高温 燃料 元件 uo sub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气堆燃料元件UO2核芯的制备工艺中的焙烧、还原和烧结,属于反应堆核燃料元件制造方法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在以溶胶-凝胶法为基础的UO2燃料核芯的制备工艺中,不论是外胶凝、内胶凝还是全胶凝工艺,在凝胶球干燥之后,都要进行焙烧、还原和烧结,以得到尺寸和球形度符合设计要求、均匀、致密的UO2陶瓷微球。焙烧、还原和烧结三个工艺在UO2核芯的生产中被定义为干法工艺。干法工艺的主要作用是:干燥后的凝胶球含有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和四氢糠醇等含碳氢化合物,焙烧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加热使这些碳氢化合物氧化,生成CO2、CO、H2O蒸气等可逸出气体。焙烧后微球的化学成分是UO3,为了得到UO2微球,需要对其进行低温还原,而烧结的目的是使微球密实化、提高强度和辐照时对裂变产物的滞留阻挡能力。

在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UO2核芯的生产中,干法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途径:德国NUKEM流程中(H.Huschka et al,IAEA-161,37-47,Vienna(1974)),焙烧在马弗炉中完成,通过鼓风机向炉内通入空气,煅烧温度450℃;还原和烧结在分为4个温区的推舟炉(连续炉)中进行,前两个温区进行还原,最高温度为700℃,后两个温区进行烧结,最高温度1600℃。意大利专利No.727301;No.778786所描述的SNAM流程中,干法工艺分别在两个推舟炉中进行:焙烧在一个垂直移动床炉内进行,空气气氛,炉内温度呈梯度分布,最高可用温度为700℃;还原烧结在高温炉中进行,该高温炉分为两个温区,分别进行还原和烧结,气氛为4%H2+96%Ar。在日本专利JP2006038764A和JP2006038793A的描述中干法工艺分两步完成:在马弗炉中进行焙烧,温度400~600℃,空气气氛;还原和烧结在一台高频感应加热炉中进行,首先在H2下400~700℃还原,然后在1200℃以上温度进行烧结,气氛为H2。南非工艺中(Anneleen müller,3r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HTR),焙烧在的马弗炉中进行,400℃,空气气氛;还原和烧结在钟罩式电阻炉中进行,首先在450~650℃还原,然后在1600℃烧结,纯H2气氛。我国在10兆瓦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期间,UO2核芯生产的干法工艺中的焙烧、还原和烧结分别在三台炉子中进行。

为了保证核芯微球焙烧充分,还原完全,在焙烧和还原过程中微球在托盘或坩埚内都需要尽可能单层排布。在以上所述的工艺中,NUKEM流程和SNAM流程中还原和烧结在推舟炉中连续进行,适合于日产在100KgU微球的大规模连续生产,对日产要求在50KgU以下的生产不利于节能降耗;日本和南非工艺中,还原和烧结在高温炉中进行,由于还原时微球单层排布,在一定容积的炉内装料量少,因此造成烧结时生产效率低。其次,把还原和烧结放在一台炉内进行,在还原过程中由于氧化铀的化学反应会产生数量可观的水,对高温烧结炉的发热材料、保温材料在高温下都有很大的浸蚀,炉子的寿命大大缩短,增大了生产成本。第三,从焙烧炉出料后,微球需要重新布料装料,增加工艺步骤。在我国10兆瓦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工艺中,由于使用三台炉子分别独立完成焙烧、还原和烧结,设备数量多;UO2微球从焙烧、还原到烧结完成,需要168小时,周期长,成本高,不适合规模化生产。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干法工艺,将焙烧和还原放在一台炉内进行,烧结单独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工艺时间,减少操作步骤,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制备UO2核芯微球提供一种新的干法工艺,主要目标是减少微球的焙烧、还原、烧结周期,降低生产成本,适于日产在4~50KgU的规模化生产;二是消除还原产生的水汽对高温烧结炉内钨钼发热体、保温材料的腐蚀破坏,提高炉子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将干燥后微球的热处理的三个过程分别在两台炉子里完成,即在一台低温炉中完成微球的焙烧和还原,然后再在一台气氛保护得高温炉中完成微球的烧结。

一种制备高温堆燃料元件UO2核芯的方法,其过程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57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