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5981.3 | 申请日: | 200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9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锁江;沈兴;王蕾;闫瑞一;孙剑;杨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31/12 | 分类号: | C07C31/12;C07C29/04;B01J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丁烯 水合 制备 丁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异丁烯和水为原料,在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叔丁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叔丁醇(TBA)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重要产品,因其本身是一种低沸点溶剂,被广泛用于塑料、涂料、洗涤剂、医药、杀虫剂和汽油添加剂等领域,还可以作为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中间体使用,是精细化工、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
异丁烯和水在各种催化剂条件下加成反应生成叔丁醇的方法有多种,如最常见的有用硫酸作催化剂,还可用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JP137906/75),酸性固体作催化剂(200410057863.9),Keggin型结构的浓杂多酸作催化剂(96115876.X)等等。使用无机酸溶液作为催化剂时,虽然催化活性高,但是对设备存在严重的腐蚀和增加副反应,既增加设备的成本又造成反应物的分离的困难。使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酸性固体作为催化剂时,存在着水合活性低,要求的反应温度高(120~200℃),催化剂寿命短、异丁烯的转化率低以及TBA在高温下分解等问题。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使用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时,其离子液体具有酸性适中、设备腐蚀性小、催化活性高、稳定、不挥发、催化剂寿命长、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研究利用离子液体作催化剂,异丁烯和水通过加成反应制备叔丁醇(TBA)的方法。
本发明所用的离子液体的组成为M+N-,其中M+为
中的一种,N-为HSO4-、H2PO4-、CO2H-中的一种。M+中R1-5选自于-H、烷烃基、卤代基、芳烃基、-SOCl、-RCO2H、-RSO3H中的一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离子液体作催化剂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其存在形式可以以液体形式使用也可以负载在固体载体如SiO2、Al2O3、分子筛、高分子聚合物上使用,其质量浓度为1.0g/L至150.0g/L,反应温度为20℃至100℃,反应压力为0.1MPa至1.0MPa,反应时间为0.1h至8h。
与现有工艺方法相比较,本发明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方法使用离子液体作催化剂,而离子液体本身又可以增加异丁烯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另外离子液体不易挥发、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该方法也简化了工艺流程,从而降低了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以下实施例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前后所述宗旨的范围下,变化实施都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其中涉及到的术语定义如下:
异丁烯转化率C%=反应消耗异丁烯的摩尔数/通入反应总异丁烯摩尔数×100%
叔丁醇选择性S%=反应生成叔丁醇的摩尔数/参加反应的异丁烯摩尔数×100%
实施例1
20℃时,在30ml反应釜中加入含1.0632g离子液体〔Bmim〕HSO4的水溶液10ml,经N2试漏合格后抽真空,再通入异丁烯气体使压力达到0.15MPa时,在反应温度为70℃,转速为600r/min的条件下反应4h,异丁烯的转化率为81.5%,叔丁醇的选择性为99.5%。
实施例2
同实施例1,将离子液体换为〔Bmim〕H2PO4,异丁烯的转化率为82.6%,叔丁醇的选择性为99.3%。
实施例3
同实施例1,将离子液体换为〔Bmim〕HSO4和〔Bmim〕H2PO4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1∶1,异丁烯的转化率为81.8%,叔丁醇的选择性为99.6%。
实施例4
同实施例1,再加入助溶剂叔丁醇1.7130g,异丁烯的转化率为80.9%,叔丁醇的选择性为99.7%。
实施例5
同实施例2,再加入助溶剂叔丁醇1.7130g,异丁烯的转化率为82.3%,叔丁醇的选择性为99.5%。
实施例6
同实施例3,再加入助溶剂叔丁醇1.7130g,异丁烯的转化率为80.5%,叔丁醇的选择性为99.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59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