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码印刷系统颜色校色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6315.1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6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蒋国新;王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60 | 分类号: | H04N1/60;G06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100871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码 印刷 系统 颜色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码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码印刷系统颜色校色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数码印刷的需求正飞速发展,数码印刷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数码印刷设备越来越多,彩色数码打印机的需求和应用也在迅猛发展。
彩色数码印刷设备,不仅要求能够实现彩色打印,而且对打印结果的彩色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一方面,彩色数码打印机的硬件能力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软件对打印色彩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要。
软件控制打印色彩质量,需要运用颜色校色功能。现在的数码打印系统,其校色处理,或者发生在光栅化处理过程中,或者在光栅化后对生成的点阵做校色处理;并且,没有根据设备特性文件的颜色模式,自动地确定光栅化处理的颜色模式。这样的处理结果,存在很大的缺陷。光栅化处理不能够自动地根据设备特性文件来选定光栅化处理的颜色模式,那么光栅化处理的色彩模式就可能和设备特性文件的颜色模式不匹配。在光栅化内部,针对接收的页面描述文件中的各种颜色空间,必须转换到光栅化处理的颜色空间,在光栅化后,还必须再进行光栅化处理颜色空间到设备颜色空间的色彩转化。这样的处理,颜色的结果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如果只在光栅化过程中或者光栅化处理后进行校色处理,那么彩色的转化过程,就和传统印刷的校色处理流程不匹配,就不能够使数码设备的打印效果尽可能地相似于传统印刷效果,而传统印刷的效果是很多的数码设备用户所追求的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彩色数码打印的颜色呈现效果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码印刷系统颜色校色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彩色数码打印的颜色呈现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
根据选定的打印设备的设备特性文件描述的颜色模式,确定对待打印的页面描述文件进行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
根据所述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对所述页面描述文件进行校色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包括:
颜色模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选定的打印设备的设备特性文件描述的颜色模式,确定对待打印的页面描述文件进行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
校色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对所述页面描述文件进行校色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选定的打印设备的设备特性文件描述的颜色模式,确定对待打印的页面描述文件进行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根据所述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对所述页面描述文件进行校色处理。通过该技术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彩色数码印刷设备的颜色呈现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码印刷系统颜色校色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彩色数码打印设备的颜色呈现能力。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
S101、根据选定的打印设备的设备特性文件,获取设备特性文件的设备色彩空间,以此色彩空间决定对待打印的页面描述文件进行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设备特性文件,是根据设备的打印效果,经过测量得到的描述设备的颜色属性的文件,该文件一般由文件头、标签表和标签元素组成。文件头主要介绍文件的属性,如特性文件类型、容量、版本号、色彩管理模块类型、设备的色彩空间、特性文件连接空间等,所以从设备特性文件,很容易地得知设备的颜色空间。如果不能够根据设备特性文件的颜色模式,自动地确定光栅化处理的颜色模式,那么光栅化处理后生成的文件的颜色模式和打印输出设备的颜色模式不匹配,在光栅化后还必须进行从光栅化颜色模式到设备颜色空间的色彩转化,这样额外的转化过程会导致颜色呈现不准确。
S102、根据所述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对页面描述文件进行校色处理。
所述光栅化处理采用的颜色模式包括:青品黄黑(CMYK)模式和红绿蓝(RGB)模式。
如果设备特性文件的颜色描述是青品黄黑模式,则所述光栅化处理的颜色模式为青品黄黑印刷模式,此时,对页面描述文件进行如下两个阶段的校色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63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SMN报文控制方法
- 下一篇:太阳能收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