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心脑血管保健治疗仪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76701.0 申请日: 2007-11-01
公开(公告)号: CN101317805A 公开(公告)日: 2008-12-10
发明(设计)人: 吉训明;罗玉敏;党莎;赵士勇;陈俊 申请(专利权)人: 吉训明;罗玉敏;党莎;赵士勇;陈俊
主分类号: A61H1/00 分类号: A61H1/00;A61H9/00;A63B22/00
代理公司: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郁军
地址: 10005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脑血管 保健 治疗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心脑血管保健治疗仪,特别涉及一种通过重复压迫肢体的手段,间隔阻断使用者肢体血流,从而激发机体组织细胞的抗/耐缺血、调动机体抗缺氧潜能,提高机体、器官或组织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工作能力,用于预防高原反应、心脑血管保健和缺血性心脑病治疗的仪器。本发明属于医疗仪器技术领域,可降低猝死和中风发生率。

背景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早在1963年即首次发现,重复低氧动物对低氧的高度获得性耐受现象,并据此提出低氧组织适应/低氧预适应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研究。23年后Murry等首次报道了重复短暂地夹闭冠状动脉能减小冠状动脉长时间夹闭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以来,机体对缺血的获得性耐受现象立刻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问题。“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随即应运而生,即当某器官预先经历重复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可对下一次持续的致死性缺血产生耐受。人们发现IPC现象在近75%的物种出现,包括人类;能产生IPC的器官也扩展到脑、肝脏、骨骼肌等全身器官。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不仅局限于重复缺血器官本身,而且对远隔器官的缺血损伤也有保护作用,提示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具有全身性。重复阻断冠状动脉、颈总动脉、胸主动脉,除分别增强心、脑、脊髓等局部器官对缺血的耐受力,也能同时显著增强其它远隔异位器官对缺血的耐受力,该现象被称为“远程缺血预适应”。动物实验已经发现,夹闭/放松大鼠双侧股动脉能对随后的心脏和脑缺血起保护作用,但是,由于该方法的有创性,限制了其临床推广。

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低氧医学研究所提出研制重复压迫人上臂数字化装置的构想及其基本设计要点,脑血管病研究所采用传统血压计建立了人重复肢体压迫缺血的模型,该方法用血压计的袖带缠绕于成人上臂(阻断肱动脉血流),加压至200mm Hg,持续5分钟,间隔5分钟,反复5次。由于该方法无创,简便易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方法对30名健康受试者(40-70岁)进行重复上臂压迫,发现受试者的心率、血压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且不适感逐渐减轻,提示该方法耐受良好,且相对安全,具备临床推广的条件。

但是,上述方法操作繁琐,需别人协助完成,尤其不适合单身老人的使用,仍不利于推广。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家庭个人、医务人员操作,安全、简便的心脑血管保健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仪。该仪器能实时监测患者/使用者血压,根据实时血压值来计算阻断压力值,加压、放松时间和阻断次数均可控,并可把最适宜的参数编程记录,方便多个患者/使用者使用。该仪器既可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与康复治疗,也可用于增强心脑功能的强身保健。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设计方案:一种心脑血管保健治疗仪,它由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按键、显示屏、与壳体相连的袖带和安装在壳体内的充气泵、压力传感器、电磁阀、控制电路构成;

所述压力传感器与袖带相连,用于检测袖带内气体的压强以及压力振荡波,其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控制电路根据检测到的袖带内的气体压强,控制充气泵启动给袖带充气,增加其内部气体压强;或输出控制信号,打开电磁阀,使袖带放气,减小其内部气体压强;

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充气泵的控制端相连,充气泵的气源输出端与袖带的气源输入端相通,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充气泵的启动/或停止,给袖带充气,增加其内部气体压强;控制电路的另一控制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磁阀的控制端相连,电磁阀串联在袖带的排气通路中,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导通/或关断,使袖带放气,减小其内部气体压强。

所述控制电路通过充气泵、电磁阀对袖带内的气体进行闭环控制。

所述控制电路的数据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安装在壳体上的按键的数据输出端相连,接收使用者通过按键输入的各种指令;控制电路的数据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安装在壳体上的显示屏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显示各种数据、操作提示符和信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训明;罗玉敏;党莎;赵士勇;陈俊,未经吉训明;罗玉敏;党莎;赵士勇;陈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67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