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7007.0 | 申请日: | 200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9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元;康小洪;石亚华;刘学芬;王亚丽;郭庆洲;王鲁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9/00 | 分类号: | C10G69/00;C10G7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 润滑油 基础油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烃加氢工艺,具体地说,涉及将石油馏分通过溶剂精制、 溶剂脱蜡与加氢组合技术,生产符合相应规格的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润滑油是用于航空喷气发动机的专用润滑油。按照产品标准,航空润 滑油除要求有适宜的运动粘度、较高的粘度指数、较好的抗氧化安定性等润滑 油常见的规格要求外,例如,8号航空润滑油要求凝固点不高于-55℃,大大 低于常规润滑油。早年,生产如8号这类航空润滑油,通常是选择具有特殊组 成(如环烷基油)原油馏分采用溶剂精制、尿素脱蜡等工艺生产。受原料油来 源限制,这一工艺通常很难满足要求。
专利CN1506442A一种以蜡裂解烯烃生产8B航空喷气机润滑油与2 0号航 空润滑油工艺,其特征在于:以半精炼蜡为原料,采用裂解工艺,得到正构 α-烯烃,将此裂解烯烃通过分馏装置分离出C5-13烯烃,以C5-13烯烃为合 成烃润滑油原料,经重合、常减压分馏,得减一线油,温度50℃运动粘度≥ 8.3mm2/s,或-40℃运动粘度≤3300mm2/s,即8B航空喷气机润滑油基础油;得 减三线油,100℃运动粘度≥20mm2/s,即20号航空润滑油基础油。但是,由 于该工艺涉及蜡原料的裂解、聚合等步骤,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生产航空润滑油生产技术所存在的缺 陷,提供一种新的生产优质航空润滑油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方法,包括:a)在加氢处理反应 条件下,将一种经过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的馏程为200-540℃的原料油与加氢 处理催化剂接触;b)在蒸馏温度为270℃条件下,将加氢处理后的生成油分 离成轻重两个馏分;c)在催化脱蜡反应条件下,将270℃以上的重馏分油与 催化脱蜡催化剂接触;d)在加氢精制催化剂存在下,将催化脱蜡后的生成油 与加氢精制催化剂接触,其中,所述经过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的馏程为200- 540℃的原料油的凝固点不大于0℃。
与现有方法相比,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原料油很方便地生 产航空润滑油基础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经过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的馏程为 200-540℃的原料油的凝固点优选不大于-5℃,进一步优选不大于-10℃。
所述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的方法为本领域公知的惯常方法,例如,所述溶 剂精制就是一种通过溶剂萃取过程将润滑油理想组分(包括:饱和烃即烷烃与 环烷烃,环数较少并有较长烷基侧链的环烷烃、芳香烃组分等)与不理想组分 (包括:多环芳烃,胶质与多环芳香烃、含有硫、氮、氧原子的杂环化合物 等)分离的过程。其中,所述溶剂通常选自糠醛、苯酚、N-甲基-2-吡咯烷酮 (NMP),最为常用的溶剂为糠醛。通过萃取过程,原料油被分为富含润滑油 理想组分的抽余油与富含润滑油不理想组分的抽出油两部分。之后,通过加热 分离过程分别将抽余油与抽出油中的糠醛分离并回收。抽余油则进入后续加工 步骤加工。溶剂脱蜡则是一种通过萃取、冷冻、过滤分离、溶剂回收等一系列 过程将原料中倾点(凝固点)高的大分子烷烃(蜡)除去的过程。其中,最为 常用的溶剂为丁酮-甲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的溶剂。所述脱蜡是将溶剂逐次加 入原料油并逐渐降温,使原料中倾点较高的石蜡烃结晶并析出。之后,通过过 滤设备将石蜡烃结晶从原料中分离,通过加热将溶剂分离并回收,得到倾点较 低的脱蜡油与含油蜡。在《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一书中对润滑油馏分油的溶 剂精制与溶剂脱蜡进行了更为详细描述[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中 国石化出版社1997年6月版,p166~p213,p226~p278]这里作为参考引 用。通过调整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的操作条件得到凝固点不大于0℃原料油的 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这里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70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清洗剂
- 下一篇:一种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