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8002.X | 申请日: | 200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1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32 | 分类号: | G06F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云鹏 |
地址: | 10004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控制 计算机 电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使用的计算机系统中,其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系统等在计算机关闭后,如不关闭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系统的电源开关,则均存在待机消耗电能的问题。经常是插在市电(如220V)电源座中,没有必要地任其消耗电能。而由于ATX电源是计算机软件关机,所以使用者忘记关闭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系统等电源开关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另一方面是引发火灾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雷电季节更明显,还有就是会使这些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上述外围设备的待机电力,单机几乎都在2-5W左右,全国这么多计算机,在使用者不使用计算机时损失的能源是相当可观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延时关闭与计算机相连接的外围设备的电源,使用简单可靠,价格低廉,节能效果好的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输入插座,还包括计算机TAX电源、节能控制电路和受控电源插座,计算机TAX电源的+5V SB电源和PW-OK信号分别接至节能控制电路,节能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接至受控电源插座。
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其中所述节能控制电路包括由基极电阻、复合相连的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及其负载继电器,计算机TAX电源的PW-OK信号通过二极管接至基极电阻,继电器的一对常开触点分别串接在电源输入插座与受控电源插座之间的火线上和所述电源输入插座与受控电源插座之间的零线上。
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继电器接有延时电路。
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其中所述延时电路由电阻和电容构成,所述电阻和电容串联接至所述基极电阻与电源地线之间。
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其中所述延时电路的延时时间为15-20s。
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采取的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由于节能控制电路利用ATX电源的+5V SB待机电压和采用ATX的PW-OK控制信号,当关闭计算机主机后,外围设备自动延时断电,本节能控制电路也不消耗任何功率。本节能控制电路使用简单可靠,价格低廉,节能效果好。如果能成为计算机电源的设计标准,将极大的减小能源的浪费。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的连接图;
图2是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中节能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中受控电源插座安装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带节能控制的计算机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输入插座1、受控电源插座2、计算机TAX电源3和节能控制电路4。
参照图2,节能控制电路4包括基极电阻R1、复合相连的第一三极管T1和第二三极管T2及其负载继电器J,计算机TAX电源的PW-OK信号通过二极管D2接至基极电阻R1,继电器J的一对常开触点分别串接在电源输入插座1与受控电源插座2之间的火线L上和电源输入插座1与受控电源插座2之间的零线N上。
继电器J接有延时电路。延时电路由电阻R2和电容C2构成,电阻R2和电容C2串联接至基极电阻R1与电源地线之间。延时电路的延时时间为15-20s。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基本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做出说明。
实施例1
一旦220V电源输入插座接入220V交流市电,无论主机是否开机,ATX电源始终将有一组+5VSB待机电压输出5V(最大电流800mA),供PC机主板电源监控单元、网络通讯接口、系统时钟芯片等使用,为ATX电源启动做准备。PC机没有启动的时候,PW-OK是ATX电源输出供主板检测电源是否准备好的控制信号,待机状态下为零点平。当PC启动时,如主板正常工作,PW-OK受控启动延迟100-500ms输出5V高电平,计算机启动正常工作。当计算机关机后,PW-OK输出为零点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80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