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8270.1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1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炎;陈逢胜;王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8/00 | 分类号: | F24H8/00;F23J15/06;F24H9/00;F24H9/12;F24H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宋合成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锅炉,尤其是涉及一种在炉体进烟口与熔炼炉烟气出口之间安装有密封连接装置的余热锅炉。
背景技术
在熔炼领域,余热锅炉用于回收从熔炼炉排出的高温烟气的热量,现有技术中,熔炼炉和余热锅炉之间采用耐火砖砌结构或水冷式水套结构,形成密封的烟道结构。从熔炼炉排出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余热锅炉通过热交换将高温烟气的热能带走,并输送到最终用户处。
由于熔炼炉和余热锅炉的在受到高温后会发生膨胀变形,耐火砖砌结构和水冷式水套结构具有以下问题。耐火砖砌结构不具有伸缩性,因此,这种连接结构的密封差,间隙处烟气泄露大,漏风率一般为40%-80%,后部尾气处理困难;其次,后部余热锅炉因漏风会产生腐蚀;再次,浪费能源,漏风和冷却水带走的热量通常不能回收利用,由于漏风使引风机和后部尾气处理的能耗增加,最后,操作环境差,在熔炼炉和烟罩之间缝隙较大,烟气经常逸出,污染操作环境,并且耐火砖砌密封结构积灰严重,需要进行人工清灰,而水冷式水套结构寿命短,水套结构冷却烟气吸收的热量,由冷却水带走,没有得到利用浪费了能源。
另外,当出现事故需要在余热锅炉的进烟口和熔炼炉烟气出口之间插入烟道闸板时,需要将耐火砖砌结构拆除,然后将烟道闸板插入到余热锅炉的进烟口和熔炼炉烟气出口之间,最后再将烟道闸板抽出,再次砌上耐火砖,换言之,耐火砖砌结构是一次性的,因此操作复杂、费时,成本高。在水冷式水套结构的情况下,必须拆除后才能插入烟道闸板,操作复杂,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膨胀余量、密封性高、使用寿命长、节约能源的余热锅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余热锅炉,包括炉体和水循环系统,所述炉体的进烟口处设置有密封连接装置,所述密封连接装置包括:下部密封连接件,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适于扣置在熔炼炉的烟气出口上;柔性密封连接件,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炉体密封地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密封地连接,从而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与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能够相对于余热锅炉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连接装置,扣在熔炼炉上的下部密封连接件通过与其相连且与余热锅炉相连的柔性密封连接相对于余热锅炉移动,因此,能够补偿熔炼炉和余热锅炉的在受到高温后会发生膨胀变形,而且,当需要在熔炼炉和余热锅炉之间插入烟道闸板时,仅仅需要将下部密封连接件连通柔性密封连接一起相对于余热锅炉和熔炼陆向上抬起,使下部连接密封件与熔炼炉离开,在抽出烟道闸板后,仅仅需要将下部密封连接件扣在熔炼炉烟气出口上就可以了,因此,操作简单,密封性能好,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余热锅炉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由耐高温柔性密封材料制成。
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由膜式水冷壁构成。
所述膜式水冷壁由管与圆钢相互间隔焊接而成。
所述膜式水冷壁与所述水循环系统连通,以便冷却下部密封连接件。
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的一端密封地固定在所述炉体的烟气入口的外侧壁上。
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的顶端密封连接有法兰,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的底端密封连接到法兰的外沿上,从而所述法兰、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与所述炉体形成一空腔。
所述空腔内填充有柔性耐火材料。
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罩。
所述防护罩的上端固定到所述炉体的外侧壁上,且其下端向下延伸罩住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的一部分。
进一步包括用于密封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与熔炼炉烟气出口之间的结合面的沙封装置。
所述沙封装置包括密封固定在所述下部密封连接件上的沙封板,和适于密封固定在熔炼炉外侧壁上且容纳有密封沙的沙封槽,其中所述沙封板适于插入所述沙封槽中。
所述膜式水冷壁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
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为100-140毫米,且由硅酸铝镁质纤维毡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82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