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动力式空气热回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8816.3 | 申请日: | 200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9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赵耀华;刁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耀华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100020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空气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热能回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无动力风帽风压原理进行工作的无动力式空气热回收装置,该热回收装置可独立小型化应用于封闭的建筑空间,亦可用于大型厂房通风换气,适用于供暖、通风和空调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室内空气品质(简称IAQ)的好坏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是对房间引入新风,特别是在装有空调器的封闭房间内,需要通入一定量的新风来改善空气品质。但是,引入新风,势必会增加空调系统的热负荷,还会影响到房间的温度。
目前的非中央空调系统,新风引入都是直接将室内的空气置换出去,其中置换出去的空气中蕴含有相当的热能或冷能,因此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如果给室内配置相适应的热回收装置进行回收,并利用这些回收的热能或冷能对新风进行加热或冷却,将会节省大量的能量。
关于热回收的装置目前主要是结合中央空调系统来使用,主要包括:转轮式热回收装置、板式热回收装置和水路循环式热回收装置、热泵式换热器等。如申请号为200510093340.4,名称为《带有新风的小型中央空调系统》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96209767,名称为《全热回收换气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均属于板式热回收装置;申请号为97216042,名称为《节能转轮除湿机》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94112277.8,名称为《吸附式转轮除湿机中的吸湿转轮》的中国发明专利等都属转轮式热回收装置;申请号为00200740,名称为《热环》的中国发明专利属于水路循环式热回收装置;申请号为02128708.2,名称为《热回收热泵空调器》的中国发明专利属于热泵式热回收装置。
其中转轮式热回收装置是两种介质交替轮换,不能完全避免交叉污染,要求流过的气体必须无害,且设备装置较大,并需消耗一定的动能;板式换热器装置不需传动部件,其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但它对隔板的材料有非常高的要求,需经常更换,维护困难且热回收效率不高;水路循环式热回收装置中的循环泵需要消耗能源且热回收效率不高,只有在室外温度较低的冬季才能有良好的节能效果;热泵式换热器虽然具有较高的热效率,能回收大量的热能,但是需要配备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其本身能耗大,设备投资造价高。而且,所有上述已有的热回收装置都必须消耗一定的电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外来动力即可自行运转的空气热能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封闭的建筑空间内的小型化的空气热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无动力式空气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用以引进新风的新风通道,和一排出室内空气的排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室外相通的进风口A和与室内相通的出风口B,所述排风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室外相通的出风口A1和与室内相通的进风口B1;所述进风口A或出风口A1中至少有一个口端设置有风帽,所述风帽包括可由外部风力驱动的风轮和轴,以及由所述轴驱动的风扇,所述风扇可在所述风轮的驱动下转动并在新风通道或排风通道中形成进气或排气的定向气流;还至少包括一横贯所述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的换热器。
所述换热器为重力热管式换热器。
所述热管换热器为重力热管或毛细芯热管换热器。
所述毛细芯热管内侧管壁上设置有沿热管纵向设置、并与管内腔侧壁相通的毛细芯。
所述毛细芯为轴向槽、烧结金属粉末或丝网等构成的毛细结构。
所述每一热管内均环形分布有一组毛细芯。
所述热管式换热器上设置有金属翅片。
所述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由一矩形截面的通道中部设置隔板分隔而成。
所述隔板与贯穿其上的热管密封相连。
所述隔板由具有良好导热性能材料制成。
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主要由新风通道、排风通道、横贯两通道的换热器以及位于所述通道室外口端的风帽组成。一方面,本发明中风帽利用自然界的风能提供换新风时所需的驱使空气流动的驱动力,因此无需额外消耗能源;另一方面,位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中的换热器可以将排风中蕴含的热能吸收传递到新风中,从而减少室内空调的功率消耗或者其它供热方式的能量损失,从两个方面达到节能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耀华,未经赵耀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88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网络设备负荷预测方法
- 下一篇:设备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