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等节点流量的识别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9227.7 | 申请日: | 200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9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孙知信;梁丽娟;李峰;卜凯;陈松乐;安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12/56;H04L1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等 节点 流量 识别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等节点流量的识别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P2P(Peer to Peer,对等节点)技术能够提供快速高效的文件共享,以及提供低成本高可用的计算或存储资源共享,而且具有强大的网络连通性,能够进行更直接更灵活的信息沟通。最近几年,P2P技术逐渐深入到信息共享、实时通信、网络游戏、金融服务、信息检索、协同工作、普及计算和网络存储等众多领域,P2P技术也因此日益受到计算机界的关注和青睐。然而,随着P2P业务在当前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各企业和ISP(Internet Service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P2P传输速度高,且P2P应用的数据交换具有一对多、突发性和分布式等特性,P2P用户抢占了大量的网络带宽,有时抢占60%—80%的带宽,仅将剩余带宽留给非P2P用户,使得企业内部的业务无法正常运行,或者,使得网络上非P2P用户不能得到应有的服务,给ISP造成压力,容易引起企业及ISP瓶颈链路的阻塞等等。因此,为了确保其他正常网络用户的服务,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P2P技术的优势,P2P流量检测技术成为目前业内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层数据包检测(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方法,用以识别P2P流量,该方法通过考虑当前流行的多种P2P软件都有各自标记性的关键字。在检测前先收集到各种软件的关键字,组成一个特征库;通过检查数据包的数据内容,找到特定P2P协议的关键字,将数据包中的关键字与特征库里已收集到的关键字进行匹配,如果能够找到匹配的关键字,则该数据包为P2P流量。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深层数据包检测方法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只能检测已知P2P协议的P2P流量,不能检测各种各样新型的P2P协议流量,适用范围不易扩展;
2)对每一个数据包的内容进行关键字检测比较费时,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通讯,需要系统的配置比较高;
3)有些P2P协议使用了数据加密技术,导致无法检测其数据包内容,从而也无法获取到该数据包的关键字,导致P2P流量检测失败;
4)基于数据包内容的P2P流量检测技术需要对数据包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有可能涉及机密或隐私问题,不利于实际推广应用。
现有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伪参与技术的P2P流量识别方法,该方法用一台或多台实验主机主动参与到P2P网络中,通过与P2P用户进行数据包交换获取该P2P用户的IP地址等信息。进行P2P流量检测时,通过分析数据包中的IP地址信息,判断该数据包是否为P2P流量。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基于伪参与技术的P2P流量识别方法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实验主机在参与文件共享时可能违反文件的使用版权,另外,该只能识别真正与实验主机进行数据包交换的P2P用户,不能识别其它P2P用户,漏检率比较高,实用性比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使能够有效地识别P2P流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等节点流量的识别方法和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对等节点流量的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统计预设统计时长内两节点间传输的信令流与数据流交替出现的次数;
判断所述两节点间传输的信令流与数据流交替出现的次数是否大于预设次数;
如果是,所述两节点间传输的流量为对等节点流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等节点流量的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统计模块,用于统计预设统计时长内两节点间传输的信令流与数据流交替出现的次数;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统计模块所统计的两节点间传输的信令流与数据流交替出现的次数是否大于预设次数;
流量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的结果为所述两节点间传输的信令流与数据流交替出现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时,所述两节点间传输的流量为对等节点流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统计一段时间内两节点间传输的数据包中的信令流与数据流交替出现的次数,当交替出现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时,两节点间传输的流量为P2P流量,这种P2P流量识别技术提高了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时,易于实现,比较适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2P流量统计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P2P流量统计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P2P流量的识别方法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92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